何以上海男人普遍给人之发是「小气」、「小男





数据说话:

首先,上海男人做饭,做家务的比例并未超过上海女性。我记得前些年有过社会调查,上海超过60%的家庭依然由女性主导家务劳动,即从绝对值上说,上海男人并不比女性更善于做饭。这个格局到2016年依然没有改变:上海妇女社会地位调查 2016




其次,必须承认上海男人做饭、操持家务的比例远远高于中国其他地区的男性,这个差异在80年代-21世纪初尤为显著,让其他地区的男性产生了“上海小男人会做饭”的印象。即这个概念源于相对差异,而不是绝对的比例。

为何会有这样一个相对差异呢?因为在很长时间内,上海是中国唯一充分工业化的省级单位,产业门类齐全,技术工种多,提供了许多对体力要求不大的就业选择(纺织女工、仪表装配员)。所以绝大多数上海女性也有了稳定的工作,能赶上工业时代的平均生产率,赚到工业社会的月薪。在家庭内部分工上,这意味着上海夫妻任何一方承担家务劳动,潜在的经济损失(加班赚钱)是差不多的,丈夫不再有免于家务劳动的特权,被迫去学习做饭扫地洗衣服。而在同期的其他地区,即便进入了工业化时代,也是男人优先获得职位,女人继续从事农副业劳动或是当纯粹的家庭妇女,自然女性的家务劳动时间明显比男性多。

观察 | 上海“小男人”是何时出现的?

1949年,上海约有200万女性居民,其中仅17000人为工厂女工,而家庭妇女的数量则占120万。但是在随后的3年中,走进工厂、学校、医院、政府部门等处工作的女性多了4万多人。到1958年,在职女性人数已经达到约25万。另外,大约50万曾经的家庭主妇也开始参加工厂劳动,如成为针织厂女工等。

其次,女性有稳定的工作,尤其是在结婚前就有了稳定的工作,就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进入婚恋市场,去落实婚姻法规定的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从婚姻的一开始,男性就没有绝对的主导权,女性对于不满意的婚姻也有了离婚的自由,不至于担心离婚后的生计。所以,男尊女卑的文化在婚姻里找不到物质基础,无论多么根深蒂固,也必然会迅速崩塌。

啊,上海男人!

前不久,上海曾有统计说上海妇女有60%占据家中的主导地位,上海女性的平均工资在全国仅低于广东肇庆。在被调查的妇女中有66.6%的人认为“男女平等”,19.4%的人则认为“女性更优越”。这种比例比全国平均数分别高出7.6与2.14个百分点。上海妇女对自己的家庭地位高度满意,其满意的程度从国际上比较也仅次于瑞典,高于法、英、美等国。同期的一则调查表明:上海女子对男子的心理需求处在两难境地之中,“既能主内,又能主外,事业家庭两不误”。

直到今天,上海女性依然拥有超出全国的独立地位:

经济越独立,沪女性幸福感越高


在调查中,余玉花等人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一方面上海女性物质条件幸福指数不高。但另一方面,经济独立是上海女性物质条件幸福感的主要来源,经济越独立女性的幸福感越高。


调查显示,上海女性的物质条件幸福指数为3.21,低于幸福总指数3.54。上海女性对个人收入满意度低,为3.05,不满意率达25.3%。收入影响消费能力,女性个人消费能力得分为3.07,不满意率高达26.1%。家庭物质条件得分为3.17,不满意率也达到了20.5%。上海女性当前居住条件的满意度为3.21;居住条件不满意率(22.5%),好于个人收入(25.3%)与消费能力(26.1%)。


与此同时,经济独立是上海女性物质条件幸福感的主要来源。但经济独立在不同职业与居住区域存在差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私营企业主女性的经济独立性较高,分别是4.02、3.89和3.88;农民(2.85)和家庭主妇(2.91)经济独立性最低(学生除外);管理人员比农民高1.17,差距悬殊。



上海市1987-2013年人才贡献率(以大专为人才划分标准)

当然,男尊女卑的文化流传了几千年,在工业时代初期还有所增强(大多数新增职位被男性占据),不是那么容易消失的,起码在第一代工业化人口中间会保留很久。比如说1958年有一部小说《上海的早晨》,是后来的文化部副部长周而复写的,描写了新中国第一代女工的生活。里面一个女主角汤阿英,因为工作积极,收入和政治地位都步步提高,结果同为工人的丈夫和婆婆反而不高兴;


“学海你听听,这像是儿媳妇对婆婆说话的口气吗?没高没低,我看,要和我平起平坐了。学海,你怎么也不管教管教她?”

“阿英,我问你,你是不是我们张家的人?”巧珠奶奶愤愤不平地说。

“我怎么不是张家的人?”

“你既是张家的人,这样大的事体为啥不告诉我?”“入党是我个人的事。我打了报告,也不晓得够不够条件,区委没有批准,怎么对你说呢!今天党支部才通知我批准了。

对于出生于旧时代的人来说,观念已经开始定型,新的经济格局并不能完全改变思想。必须要等到这一代人退休,生在工业社会的一代新人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新的生活方式才会确立。上海市区在50-60年代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到了80年代-90年代,上海已经不是全国唯一的工业化都市,但依然是是市民普遍具有工业化意识的唯一城市。虽然上海家庭还没有达到完全的男女平等,但在其他城市的男人眼中已经足够“另类”了,所以才会产生上海男人“怕老婆”、“喜欢做家务”的印象——这正是鲁迅为之呐喊、为之战斗的新社会文化之一。

娜拉出走之后——鲁迅

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倘只有一条像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的围巾,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不中用。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

……自由固不是前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第一,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可惜我不知道这权柄如何取得,单知道仍然要战斗;或者也许比要求参政权更要用剧烈的战斗。

……世间有一种无赖精神,那要义就是韧性。听说拳匪乱后,天津的青皮,就是所谓无赖者很跋扈,譬如给人搬一件行李,他就要两元,对他说这行李小,他说要两元,对他说道路近,他说要两元,对他说不要搬了,他说也仍然要两元。青皮固然是不足为法的,而那韧性却大可以佩服。要求经济权也一样,有人说这事情太陈腐了,就答道要经济权;说是太卑鄙了,就答道要经济权;说是经济制度就要改变了,用不着再操心,也仍然答道要经济权。

其实,在现在,一个娜拉的出走,或者也许不至于感到困难的,因为这人物很特别,举动也新鲜,能得到若干人们的同情,帮助着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同情之下,已经是不自由了,然而倘有一百个娜拉出走,便连同情也减少,有一千一万个出走,就得到厌恶了,断不如自己握着经济权之为可靠。

在经济方面得到自由,就不是傀儡了么?也还是傀儡。无非被人所牵的事可以减少,而自己能牵的傀儡可以增多罢了。因为在现在的社会里,不但女人常作男人的傀儡,就是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也相互地作傀儡,男人也常作女人的傀儡,这决不是几个女人取得经济权所能救的。担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就要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一面再想别的法。

此外,上海不仅是中国最早的工业都市,也是中国最早建立现代市政体系,以警察维护治安的社会,最先淘汰了日常生活中的暴力潜规则。租界时代,黄金荣这种人还能身兼巡捕房高级警官和黑社会头子,到了1949年之后,黑社会永久性消失了,上海市民的重大矛盾基本交由警察处理。警察和工人纠察队(70年代的武装辅警)全面覆盖的日常生活传递到第二代,结果就是上海人习惯于有事找警察,有麻烦找法院,而不是先动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塑造了上海“小男人”的形象。

实际情况如何呢?事实证明,在政府允许使用暴力的地方,上海青年并不比其他地区的同龄人更畏惧战斗。查阅对越作战烈士名录,800万人口的上海有55名烈士,和山西省相当,超过北京天津之和的两倍,约为江苏省的7分之1(人口比例更低)。

保卫祖国南疆牺牲的全国各籍贯省市牺牲人数



80年代,北方士兵多被派往中苏边境驻防,南方省市参与越南战事的比例更高一些。但按总人口算牺牲率,上海的烈士比率高于江苏、浙江2个邻省,证明上海士兵在军队中的表现不差。这正是商鞅变法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总之,上海的“小男人”形象是发达工业社会的产物。现在中国绝大多数劳动力已经被卷入工业化社会,等到我们这一代人的子女长大成人,估计上海男人的生活方式就没那么特别了。当然,工商业发达不是男女平等的全部条件。新中国努力摧毁旧时代文化糟粕,鼓励男女平权也是重要的男女平等因素。韩国和台湾的工业化水平也还可以,妇女权益相对上海却差得多:

女星为什么好多都是生双胞胎? - 马前卒的回答

当前中国社会的男女平等状况堪忧吗? - 马前卒的回答

但无论如何,韩国有了女总统,国民党有了女主席(昨天),这也是明显的进步。工业化社会只要持续发展,迟早会把所有劳动力卷入社会化大生产。在资本牟利的动机面前,文化早晚拦不住妇女参与经济活动,这正是资本主义相对封建主义进步的地方。


2016-3-28修订
发了半年多【看错年份…居然是14年答的,实际快两年了】之后收到了一些新的评论,回头看自己的答案觉得行文的通顺和逻辑有些小问题,略作修改和补充
————————————————————
怒答一发。可能偏题。

利益相关:魔都生人,现在帝都上大学。

觉得应该主要答了小男人这个点吧。

我记得有段时间微博上怒传一张图,大意是有什么需求都找妈妈,找爸爸却只有一句话,我妈在哪儿?

我和我的魔都小伙伴们都笑了。我的室友,三个北方人,无数次被我回家带来的饭菜折服,菜是我爸做的。我中学的时候,因为住校冬天有时候会带点菜,家里是上海人的同学,基本上家里爸爸都烧一手好菜。而且平时也主要是爸爸在烧菜。而且我爸还曾经说过,他和同办公室的男同事会聊做菜的事情,会交流买菜实惠的菜场和各类小技巧。说给我的北方室友们听他们都挺震惊的嗯。

我爸还做很多别的家务,衣服也洗,地也拖,不过通常被我妈嫌弃质量不佳需要返工,但在我记忆中似乎持续着一个微妙的被嫌弃还得继续做的循环。当然这部分做的相对少。

这算小男人?我觉得是尊重,是体贴,完全是模范丈夫啊。【当然也有问题。】有事共同分担,一同做决定,照顾孩子也是,我小时候我爸照顾我绝对不比我妈少。我妈曾经说我不到一岁的时候早上很早就会醒,为了让我妈多睡一会儿爸爸就会抱着我下楼去哄。

当然我看到的是自家和周围人,样本数量严重不足。可能就是我爸爸和我认识的叔叔们本身就有这样的特质,只不过正好是上海人而已。但刻板印象就是这么回事儿,你对上海人有,我对北方人也有嘛。【我在大学的闺蜜几乎都是北方人,但我可能还是会排斥北方家庭的相处模式,进而拒绝一个北方的男生】贴好标签再去和人交往,可能遇到不喜欢类型的概率小一些。【我猜想】北方人觉得上海男人小男人,是因为大男人的他们从来不做这些觉得只有女人才应该做的事情。这种思想在今天,真的还找得到妹子?赶快跟上海男人学学吧。

我中学有一个特别崇拜的劳技老师,前两天刚退休。手特别巧,会刻象棋会打中国结,做牙签画易拉罐花,会电工。我想这样一个人一定把自己的小家料理的很好。且这位老师风度翩翩,真心是一位小时候很崇拜的爷爷辈人物,跟着他学了很多手工,悲剧的发现作为一个小时候还捏过绣花针的女生,手巧程度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

我觉得从女儿的角度看爸爸,很难看到题主所说的小气的部分,所以不谈。所谓抢买单也许算不小气吧,我不觉得父母这个年纪很容易做出AA的决定,但总是有来有往。一直请客买单不是冤大头么又不是土豪。不过我身边的男同学没有给我小气这种感觉,没像天涯奇葩男友一样买瓶水也要问拿钱【并不是说我觉得不该给】,也没斤斤计较。反而是上大学之后有些少数学长觉得吃饭就该男人买单的等等做派让我不解。AA对于学生和没什么深交的朋友这么难?说句难听的今天我请了客如果一辈子再也见不到你了呢。。

以及怕老婆…{在各类影视剧和小品吐槽中,或者说全国人民内心的小标签里}真的不是四川男人的代名词么?尊重自己的妻子这么难?【我不怀好意的猜测】某些大男子主义的人习惯对于家庭妻子孩子做所有的决定,所以看到这种情况,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从来都不该有男人女人应该怎样的标准存在,拿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就是多管闲事。

不过我的北方好闺蜜明确表示,她觉得上海男生虽然体贴但缺乏男子气概,不是她的类型,我想了好久无法反驳。毕竟相处模式和喜好类型,本来就是各有所好。只要双方都能接受,我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对我来说男子气概不是个很重要的特质,也确实,上海男生在这方面可能和北方男生差别很大。但我觉得楼上许多人说的深入的契约精神是有道理的。很多时候,只是没那么容易交心,一码归一码。你却觉得,我待人不够真诚,不够兄弟,不够男人。那我也只能摊手啦。

总之,在我试图反驳他人对一个我有相当好感的群体的时候,又继续用刻板印象对付了刻板印象,拿几个词形容一群人,或者拿一个人的主观感受来反驳都有些2333,但我还是忍不住想说点什么。浪费各位宝贵的阅读时间真是抱歉啦。

P.S. 题主见过多少把自己的生活在你面前暴露到和妻子的相处方式的上海男人?和多少上海男人有过金钱往来?是不是应该把题目改成,为什么上海男人普遍被认为有这种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