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以及国际化的区别?




怎么理解全球化和国际化?和两者之间的区别?





全球化(Globalization)

定义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

  全球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讲,从物质形态看,全球化是指货物与资本的越境流动,经历了跨国化、局部的国际化以及全球化这几个发展阶段。货物与资本的跨国流动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态。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地区性、国际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

  总的来看,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

  同时,全球化是个具有煽动性的词。拥护者憧憬它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空前的进步和繁荣;批评者断言它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贫困、战争甚至文化灭绝。

全球化的时代背景

工业文明的困境是全球化到来的一个前提,现代文明的危机中已经孕育着一个新的时代。因为各种各样的危机把人们从现代工业文明的幻梦中惊醒,促使人们反思现有的文化模式,思考人类的未来。

  以自然资源为基本要素的发展模式所造成的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几乎把人类逼到了生存的绝境,人类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必然寻求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因为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是不分国界的,发达国家尽可以把垃圾、化学废物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但大气圈、水圈、自然风向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在人类的命运真可谓“风雨同舟”,人类只有联合起来共同解决面临的危机,才有可能渡过难关。以扩张为特征的现代文明导致了极权主义,致使整个世界处于风险状态,导致了贫富分化,第三世界各国正在越来越深地陷入到贫困、疾病、战争和独裁暴政的泥潭之中。这本身就构成了对和平生活的威胁,人们不得不担心:冲突,在今天比以往更加可能了。

  人们推测可能会爆发两种形式的灾难:一种是环境灾难和生态大事故造成的全球性问题;另一种是国际冲突和地区性战争的后果,在这种灾难当中富裕国家也不可能不受冲击。以上两种可能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将面临的困境,也是发达国家不能回避的现实,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既然世界各地的人们认识到面临着共同的灾难,那么他们就应该联合起来去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这样看来,乌.贝克的话不无道理,“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年后的今天,应当发表一篇世界公民宣言:全世界的世界公民,联合起来!”环境问题所引发的文化危机,泰勒认为只有通过全人类的联合才能拯救。虽然人类怎样联合的途径还有待寻找,联合起来的人类怎样去克服危机也还需要时间,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面临的文化危机必须通过全人类才能解决。泰勒提出:“一旦围绕环境威胁形成了一个共同理解的氛围,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当然,局部群体和全体大众之间的战斗仍会持续。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垃圾存放处,但没有人想将其置于自己后院。不过,某些局部战斗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它们被置于不同的框架中。例如,对某些原始区域的保护、保护环境免受破坏性攻击,业已被视为新的共同目标的一部分。事实上,只有当人们分开和分裂时,那些具有不可逃避性的机制才会起作用。当一个共同意识出现之时,困境就有了转变。”

  总之,人类要规避各种风险现实化,要规避全球性灾难的发生,要阻止文明世界的全面崩溃,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的人们必须订立契约、共同行动,积极地寻求解决措施,自觉地形成一种全世界的文化差异和平相处、彼此尊重的全球依存状态。

全球化产生的动力

  全球化时代既产生于现代西方文化的危机中,也产生于促使全球化到来的各种力量中。这些力量主要是指技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和人道主义全球化。就技术全球化来讲,它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相互往来和互相理解,而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习俗逐渐消解,新的观念、新的生存方式陆续出现,继而文化全球化开始生成。这里我们要注意,技术不能仅被当作一种工具来看,它在执行工具这一职能时,实际上参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雅斯贝尔斯认识到,“技术使前所未有的交往和通讯变为可能,它造成了全球的统一。人类整体的共同的历史开始了。统一的命运控制着人类整体。全球四面八方的人都能互相理解。由于比起以前东亚对于中华帝国,或者地中海世界对于罗马来说,现在通讯联系技术更容易到达世界各地,因此全球的政治统一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由于技术的发展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变成了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里共同生存的整体,这种相互依赖、风险共担、共同生活的现实是全球文化产生的最大动力,显示了交通技术和通讯技术与全球历史、全球意识的关系,就是说,在自然土地上的共同生活和在时间里的共同存在造成了人类的统一。

  欧文.拉兹洛则着重分析了通讯技术与人的交往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在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形成的多种多样的文化,现在正通过技术的中介而发生了十分广泛的密切联系。在这种联系中,多样性的文化得到体现,普遍性的文化得以形成,而全球文化正是文化同质化与文化异质化两种趋势相互作用的过程。他说:“实现一定程度的统一性的方法不是通过文化统治来消灭文化多样性,而是在现有文化之间创造更密切和更永久的交流和接触。这样做的工具是现成的:现代通讯技术不只能联系给定国家和文化内的人民,它们也能联系不同文化……以理解为基础并由通讯产生的合作与参与可能把当代世界提高到超越共存阶段而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相互依存阶段。相互依存不仅意味着并肩生活和成长,而且意味着彼此合作,互相通过对方得以生存。”由此可见,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从电话到电子计算机再到因特网的发展,消除了人们之间的空间界限,加强了各地人们之间的联系,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人造卫星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相互融合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全球化的进程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着社会的结构和组织。

  就全球化来讲,不能否认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为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像今天这样需要有世界范围的规则,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在经济上,随着大型跨国企业的建立以及伴随他们一起发展起来的金融市场兴起,产生了一种新的生产力,它带给很多人以富裕,然而也呼唤要求与新的经济市场活动范围相适应的游戏规则。”可以看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交往是全球化时代的动力,也是促成人们形成全球意识的一个因素。现在,加入到共同贸易协定中的国家越来越多,贸易商品的范围越来越广,世界金融市场在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可以说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一种事实。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引起了全球性的竞争,结果是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金融风险等全球性问题,这些都说明了竞争的极限性,也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的整体性,在这个整体的世界中,发生在遥远地区的事件可以对我们产生影响,反过来,我们作为个人所作出的决定,其后果也可能是全球性的。于是人们意识到了同在一个地球的意义,开始了彼此之间的合作,认识到了相互依赖的重要性。正如汤姆林森所说:“资本主义在其生产、流通及商品消费的各个时期的原动力,对我们日渐增长的相互联系来说都是意味深长的。”

  如果说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是全球化客观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人道主义因素就构成了全球化动力的主观部分,它们的存在对于全球化同样是不可缺少的。为了解决全球性问题,人们创设了多种国际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和非政府机构,如联合国、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绿色和平组织、红十字会、野生动物基金会等等。尽管这些机构的能力十分有限,期望它们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前景也很渺茫,但它们的初衷毕竟是针对解决各种全球性问题而建立的,如生态保护、南北关系、人权问题等等,它们发出了维护正义的声音,提供了人类为之努力的方向。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这样的组织越来越多,所起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它们的存在和作用,能加快全球化时代到来,是促进全球化文化产生的重要力量。正如吉登斯所指出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将国内问题与全球治理相联系就不再是乌托邦了,因为二者已经在实践中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在市场的波动和技术创新的动力之下,在全球层面上运作的合作性机构在数量上已经有了很大增长。例如,在20世纪初,有二十个以上的国际性政府间机构,以及一百八十个跨国的非政府机构。而到了今天,前者的数目已经达到三百个,后者的数目将近五千个。全球性治理已经出现。”

  综上所述,可以说全球化时代既产生于现代文化的危机中,也产生于现代化的成就中,现代文化成就则为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如果对促成全球化时代到来的各种因素作一个综合考察,阿尔布劳的概括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全球性至少在五个方面使我们超越了现代性的种种假设。这五个方面是:由全部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性的环境后果;由具有全球破坏性的武器导致的安全感的丧失;通讯系统的全球性;全球性经济现象的涌现,以及全球主义的反省性——在有这种反省性的地方,人们和各种团体都以全球作为自己确定信仰的参照系。所有这些汇聚在一起,就对那种认为‘现代性会不断扩张’的观点,并因而也对民族国家构成了极大的挑战。”所以说,全球化的出现既是各种客观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人们积极参与、共同创造的一个主观进程。

  关于全球化产生的背景及其动力的分析,可以看出,全球化时代是继现代工业文明文化模式之后的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既不像有些人主张的那样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认为它已有5000年的历史。因为那时虽然不同的文化有所交流,但文化传播的规模、速度及范围都相当有限,与今天的全球化不可能相提并论。同时,全球化也不像世界体系理论所认为的那样起源于16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我们固然不能否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揭开了全球交往的序幕,但是它只是开辟了全球各国家、地区之间相互往来、相互作用的时代,却没有显示出人类相互依存、共担风险的特征。确切地说,全球化是近几十年出现的新现象、新事物。具体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全球作为一个整体获得了十足的重要性,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暴露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局限性,全球通讯系统的建立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相互联系、共同生存的全球化时代,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人们已经达成了共识:我们生活在地球这个“太空船”上,并且只拥有一个“共同的未来”。

总结

  无论我们是否处在一个空前的全球化过程里,以往的经验都具有启发性。全球化的历史经验可以分成四大类:道义问题;收益问题;趋同与逐异问题;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问题。而以下四个全球化特征正对应着这四个问题。

  1、缺少法治道义的全球化

  任何国家内部的市场化都是随着法治环境的逐渐成熟而成熟的。国际的市场化却不是在法治环境下进行的,也就不可能“成熟”。只要缺少世界政府,所谓国际市场的法治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当立法、司法和执法都归于一家,只有理想主义者才去奢望公平,也只有那些最有能力从不公平中获利的国家才去奢谈国际秩序有多公平。如果没有全球的法治政府,所谓“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就不可能是体现国际公义的治理。

  2、无法预知国家损益的全球化

  抽象谈论在全球化中获益或受损的条件非常困难。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可能获益,也都可能吃亏。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高速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

  3、刺激追求差异的全球化

  全球化导致的“趋同”是浅薄的,全球化导致的“逐异”却是深刻的。追逐不同是全球化时代最深刻的特征。全球化的资本毫无人性可言,它带来激烈的社会变迁,刺激形形色色意识形态的兴起,也必然伴随激烈的社会集团、意识形态乃至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以往的全球化带来了繁荣和进步,也带来了大革命,带来了国内战争,带来了“世界大战”。

  4、促进民族主义和国家疆界的全球化

  毫无疑问,近代以来形形色色的国际主义都产生于全球化。可是,全球化带来了更强大的民族主义,带来了护照和海关,带来了人员交往的阻隔,带来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疆界,带来了更先进的武器和更强大的国防。在以往的全球化里,获胜的不是国际主义,而是国家主义,特别是民族主义。在今天,我们看到了“欧洲合众国”主义的兴起,欧洲货币的使用,欧洲边界的巩固,欧洲海关的确立,欧洲防卫的统一。是什么刺激出这种新“西欧民族主义”?美国、日本、西欧……哪一个还在谈论国际主义?当人们已经把保卫疆界安全的战场延伸到外太空,谁还能说全球化消灭国家疆界呢?曾几何时,为普世欢乐而设立的奥林匹克和世界杯居然成了民族的角斗场,国家之间的竞争,甚至成了在民族国家内部进行竞争的资本

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国际化是设计和制造容易适应不同区域要求的产品的一种方式。它要求从产品中抽离所有地域语言,国家/地区和文化相关的元素。换言之,应用程序的功能和代码设计考虑在不同地区运行的需要,其代码简化了不同本地版本的生产。开发这样的程序的过程,就称为国际化。

在经济学中,国际化是企业有意识的追逐国际市场的行为体现。它即包括产品国际流动,也包括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美国学者理查德.D.罗宾逊(Richard D.Robinson)在其著作《企业国际化导论》一书中提出上述观点。

企业国际化就是指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局限于一个国家,而是面向世界经济舞台的一种客观现象和发展过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国际市场,去组合生产要素,实现产品销售,以获取最大利润。

  就单个企业来说,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的生产国际化、销售国际化和管理国际化。

  就所有企业来说,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的内含国际化和外延国际化。所谓企业的内含国际化是指企业通过技术、人才、服务等非物质性的生产要素而实现的企业国际化。所谓企业的外延国际化是指企业通过资金、设备、厂房等物质性的生产要素而实现的企业国际化;就企业活动的方向来说,企业国际化包括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方面。企业内向国际化是指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进口生产性要素或非生产性要素而实现的企业国际化,其主要形式有进口贸易、三来一补、合资合营、购买技术专利、成为外国公司的子公司或分公司。企业外向国际化是指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出口生产性要素或非生产性要素而实现的企业国际化,其主要形式有出口贸易、国外合资合营、技术转让、国外合同签定、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或分公司。

  企业国际化和国际化企业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概念。前者强调的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后者强调的是这一过程的结果。尽管如此,“国际化企业”仍然是企业国际化之应有之意。

内容

  企业国际化包括管理国际化、生产国际化、销售国际化、融资国际化、服务国际化和人才国际化六个方面。 

  1、管理国际化,是指企业的管理具有国际视角,符合国际惯例和发展趋势,能在世界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

  2、生产国际化,是指企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采购、运输和生产,利用海外资源提高生产绩效的方法。

  3、销售国际化,是指企业通过国内外的销售网络,根据不同地区和产品,有选择地进行销售活动,使自己利润最大化。

  4、融资国际化,是指企业有能力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成本低、风险小的融资机会。

  5、服务国际化,是指企业能根据实际范围内不同的地区提供从售前到售后并且符合当地文化习俗、法律规章的服务。

  6、人才国际化,是指企业拥有的人才不仅要熟悉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领域相关知识,而且懂经营、会管理。

  由此可见,一个企业国际化程度的高低主要反映在上述六个方面。

特点

  企业国际化一般具有下列特点:

  1、企业在确定经营方向、制定经营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国内市场的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考虑国际市场的需要,并自觉遵循世界经济规律,按国际贸易规范和国际惯例办事。

  2、企业一般根据国际价值和国际市场供求状况确定进出口商品的价格。

  3、企业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选择投资领域,配置生产要素。

  4、企业一般利用国内外资源,尤其是国际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5、企业既可以从某一局部或某些个别产业出发,也可以在多个领域进行多种经营,通过扬长避短,最终实现完整的企业国际化目标。

上为百度百科理解国际化与全球化,其目的为防止读者阅读模糊,不能真正理解国际化与全球化!

下面再看全球化与国际化主要不同点区别!

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区别:

首先,范围上的不同:国际化主要是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是建构在不同国别基础上的,是以国家为单位进行的比较。而全球和则是跨国家、跨民族、跨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的思想制度和方法上的某种趋同。

其次,内涵上:国际化主要是强调某一国家在与其他国家交流时,更注重交流、合作、理解;而全球和则是在交流、合作与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即是不同环境、不同文明之间的某种趋同、相互认同,达到一种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求同存异的境界、

再者,视野上:全球化比国际化的研究视野要宽广,因为它突破了原来那种以国家为单位的交流的藩篱,而更多的强调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不同制度之间的和谐共处。如全球化更加注重不同文明的交流: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拉美文明及非洲文明。从文明体系的角度来把握,更体现了全球化的系统性、完整性。

最后,组织机构上:国际化有一定的政治或非政治组织机构来协调、组织,而全球化则没有这样的机构运行。

总之,以上几点是经过思考后的简单总结,虽然不尽全面甚至有偏颇之处,但是思考之后的问题和思考前的认识就是很不一样。

下为金融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化之区别!

在经理人网站上看到一篇文章《苏荣琛:“全球性和国际化是两个概念”》,就想到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区别在哪里呢?自己的理解是“全球化”是指全球融为一体,有点像地球村的意思,“国际化”是指与国际接轨,各种流通比较畅顺。当然这只是简单的理解,真正意义上的解释应该没这么简单。

看了文章,也没看出来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在哪里,然后我就百度了下,也没有具体的文章做陈述,只有“经济全球化与资本国际化有哪些区别“: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 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 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

资本国际化,指跨国公司的股权在国际间分散,国际上形成巨额游资,各国相互开放资本市场,经济间形成资本通道,而各国经济“休戚相关”。这是经济全球化的第三阶段。? 区别:资本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阶段,经济全球化除了包扩资本外,还有贸易、技术、生产等领域的全球化。?

资本全球化就是资本的跨国流动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美国的投资基金正在美国股市,但是它预期股市将下跌而英国北海布仑特原油期货将上涨,它就可以在三十分钟内把资金撤出美国股市而在伦敦建仓进入原油期货市场.这就是资本的跨国流动,也可以成为资本的全球化.因为随着国际经济联系的加强,资本的流动越来越频繁和低成本.资本的跨过流动又反过来促进了国际经济的一体化.而经济全球化是各国之间货币的流通。还是没有单独解释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区别,不过从文章来看,不能单独的将全球化和国际化区别开,应该放在特定的环境下,就比如在金融资本和经济的层面上来看的。

另外一种说法是国际化是全球化的前奏,全球化之后就是一体化了。

再分享几个观点:

1/服务行业的品牌象征着什么。一个老品牌需要现代化,就像钻石需要被擦亮一样。

2/我从不害怕竞争。就像90年代后期每个人都在说.com一样,现在每个人都在说中国。但很多人不懂中国,也不一定会在这里待很久,而我们不同,我们投资的是人和一整套制度。在中国,你要很谨慎,这是一个大国。

刚才有位朋友看上则看了之后说像读历史文化似的!好吧!

下面我会更加直观清楚详细的描述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国际化的区别与联系?

根据国际投资周期理论,试述对外直接投资四个阶段的特征

第一阶段,年人均GNP在400美元以下,这些国家几乎没有直接投资流出,也很少接受直接投资,净对外投资为零或较小的负数。这是因为这些国家的企业不具有所有权优势,因而没有对外投资的条件。同时,由于国内缺乏令投资国满意的区位优势,如没有足够大的国内市场和优良的投资环境,外资流入也很少,多为落后国家!

第二阶段,年人均GNP在400~1500美元之间,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接受直接投资处于上升阶段,

并开始少量对外投资,对外净直接投资为负,且负数值在增大,意味着吸收投资大于对外投资。这说明由于实施进口替代,市场扩大,投资环境改善,区位优势增加,直接投资流入也开始增长。

但该国企业所有权优势有限,难以克服国际化生产障碍,所以直接投资流出仍然很少,且集中于邻近国家。

第三阶段,年人均GNP在2000~4000美元之间,处于该阶段的国家对外净直接投资虽也为负值,但其绝对额在不断减少,这是由于接受外资减少,或对外直接投资的速度快于接受外资的速度。在此阶段,该国一些企业所有权特定优势增强,原来的外国投资者在该国的子公司的所有权优势下降,该国企业对外投资开始上升。

第四阶段,年人均GNP在5000美元以上,处于该阶段的国家对外净直接投资为正值,并呈增长趋势,对外直接投资比接受的直接投资增长得更快。这表明该国企业具有强大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能力,也善于发现取得国外的区位优势。

与此同时,外国投资者获得该国的

区位优势和发挥自身所有权优势方面受到更大的挑战。

试述威尔斯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的分析

第一,保护出口市场。由于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纷纷设置贸易壁垒来限制进口产

品。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绕开贸易壁垒,护在国外的出口市场。

第二,突破配额限制。发展中国家为保持和扩大国外市场,打进发达国家市场,日益倾向于通过直接投资手段突破发达国家的进口配额限制,这实际上是保护出口市场的延伸。同时,发展中国家企业也在注重向不受配额限制的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第三,谋求低成本。寻求更低的成本成为促使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

只有借此才能保持和加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一些工业化进程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和地

区的企业,在努力寻求比本国工资水平更低的劳动力,以低成本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劳动力成本也构成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之一。

此外,一些对外投资投在目标市场国或第三国,也是谋求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运输成本。

第四,种族纽带。种族纽带对发展中国家作出到其他国家参与生产活动的决策有重大影响,扩大的海外华人社区和印度社区推动了这种业已导致投资的出口活动。实际上,分散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同一种族的关联性往往导致对外直接投资。

首先,海外侨胞可以帮助企业获得可靠信息,并提出投资倡议,这要比企业自己到国外调研的成本低得多。

其次,发展中国家往往选择当地同一种族的人作为合伙人。

再次,许多家族企业常派家族成员到国外作为公司代表,并参与公司决策。总之,东方民族尤其是华人,更多倾向于种族纽带,而拉美的大多数西班牙裔家族内部因缺乏相互信任使这种作用减弱。

第五,分散资产。一些发展中国家国内政局不稳定,社会动荡,一些公司为避免资产损失,常寻找机会分散资产,造成国内资本外流。

第六,其他动因,如母国、东道国政府或国际机构的倡议和帮助,某些企业主为亲友寻找职业,在国外为公司培训人才等发展中国家跨国直接投资的优势有哪些?发展中国家虽然还不具备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雄厚实力,在技术尤其是高精尖技术的掌握上也没有优势,但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仍具有以下竞争优势:

第一,小规模制造和密集使用劳动的制造技术优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小于发达国家建厂所需达到的规模经济的起点值,为适应这种小规模市场的需要,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往往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这种优势使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比其更贫穷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第二,使用当地资源和生产当地需要的产品的优势。因外汇限制、东道国鼓励本国工业化政策和国外订货后发货时间长、运费高等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较多地利用东道国的技术、设备、人才和研究开发能力,使用当地原材料和零部件。这不仅降低成本,而且保持了与东道国融洽的经济合作关系。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生产的产品许多是适合东道国市场需要的产品,特别是以种族纽带联结的社区需要。

第三,接近当地市场的优势。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通过雇用廉价劳动力,较低的基本建设费用和广告费用,形成低成本优势,其价格更接近于当地的收入水平,具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并保持老客户的关系,积极发展新客户,维护和稳定扩展市场份额。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从发展中国家近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看,还有三个重要优势:

第一,许多发展中国家已拥有或正在拥有对外直接投资所必需的经济基础。当前跨国

直接投资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有三类:

一是近年经济发展迅速的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

二是国内市场广阔、人口众多、工业化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发展中大国;

三是拥有庞大石油外汇储备的石油输出国。

这些国家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大企业集团、大财团的发展为对外直接投资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第二,国家的大力扶持。国有企业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力量,跨国直接投资通常是这些国家实行特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发展中国家政府从国家利益出发,必然会大力支持本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如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支持企业寻找新的国外市场,集中部分资源对企业支持和援助,使这些企业在不具备所有权优势条件下进行跨国直接投资。

第三,在吸引外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在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不仅获得了资金,掌握了先进技术,而且通过合资办厂,锻炼了一大批懂得跨国经营管理知识、掌握跨国公司管理和国际市场营销诀窍、熟悉国际营销网络的人才。这种吸引外资引起的效应,已转化为发展中国家迅速走向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因素。

试论国际企业管理人员的来源渠道及其利弊。

国际企业人员的来源一般有三方面:从母公司派驻外人员;从东道国招聘人员;从第

三国选择人员。

(一)从母公司派驻外人员。这在公司在国外开设分公司的初期非常重要,也是最理想的,

因为他们对母公司的意图和兴趣都很了解。

但也有弊端:

一是不可能有那么多人才;

二是花费开销大;

三是往往会盲目地将本国的管理方法搬到子公司支实践;

四是可能有违东道国的法律规定。

(二)从东道国招聘人员。好处:

(1)人事成本低。

(2)聘用当地人担任子公司经理,有利于子公司同当地顾客、雇员、政府机构、工会组织等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有利于子公司在东道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选择当地人出任海外子公司经理,一般任期比较长,可以避免子公司经理人员的频繁更换,从而保证公司经营政策的连续性。

(4)利用当地人管理海外子公司,为当地管理人员提供了晋升及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从而可以增强他们对公司的责任心,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5)从东道国招聘人员可以使国际企业在东道国敏感的政治形势中,以一种不太引人注目的形象存在,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东道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国有化政策的压力。不足之处:难以在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起桥梁作用;难以适应总公司的要求等。

(三)从第三国选择人员。跨国经营人员在国际经营知识、经验、谈判技巧等方面各具特长,经营绩效大多比较喜人,他们是企业国际化经营人员选择和培养的最高标准,是实行全球大市场战略的基本保证。但这种类型经营人员的人工成本较高,流动性大,总公司控制其经营行为的难度也较大。试述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

(1)投资战略。从投资的区位战略看,我国的投资重点放在亚太地区及发展中国家,同时还应积极发展对发达国家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从投资的行业战略看,应主要放在加工制造、资源开发、贸易、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并积极发展向高技术领域的投资。

(2)筹资战略。从当前看,跨国经营所需资金的筹集渠道主要有国际股票和债务市场、国

际融资机制、跨国公司内部资金调度系统及东道国金融市场。

(3)市场进入战略。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里,应以股权式合资形式为主,辅之以独资企业。非股权安排是当今跨国经营企业进入市场的变通战略,即通过合同方式,参与东道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形式。

(4)技术战略。制定正确的技术战略,不仅可以尽快收回技术投资,延长技术效益的寿命

期,而且可以通过技术转移带动设备、产品的出口,绕过贸易壁垒,以技术换取市场。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哪些特点?

从发展中国家跨国直接投资有历程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发展速度快。

第二,主要投资于邻近国家和地区,向发达国家投资的比重逐渐增长。

第三,小规模和特殊产品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优势。

第四,经营策略侧重扩展出口的市场销售战略。

国际企业经营所面对的环境有哪些?主要内容是什么?

无论国内企业还是国际企业,所要面对的环境大都可以分为直接环境和间接环境。

(一)直接环境通常来讲都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构成要素:

一是产业要求;

二是客户要素;

三是资源来源(包括供应商、贷款人、劳动力)要素。

(二)间接环境通常包括以下主要内容: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技术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

(1)自然环境:主要是指企业所处的与自身生产经营有关的自然资源及自然条件。它包括地理环境、气候环境、资源环境等。

(2)经济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及国际经济发展动态等。

(3)政治法律环境:主要是指一国的政治制度、政策方针、法令法规、政治形势、党派斗争、社会秩序等。

(4)技术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当前的技术状态、新技术的成就及技术发展动向等,也包括国际上有联系的技术发展动态。

(5)社会文化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生活方式、教育水平、宗教信仰等。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什么问题?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经营机制、管理模式存在缺陷。

(2)投资结构不尽合理,总体投资效益不高。

(3)企业海外融资和投资能力较低。

(4)生产企业与外贸企业的矛盾制约着跨国经营的综合竞争力(

(5)许多项目缺乏科学的决策。

(6)缺乏能胜任国际化经营的专门人才。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和意义有哪些?

答:

(1)国际化经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2)国际化经营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

(3)国际化经营是适应世界环境变化的需要;

(4)国际化经营是有效利用国际资源的重要途径;

(5)国际化经营也是转移国内剩余加工能力和技术的需要。

名词解释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指企业在国外进行的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的的投资。其最大特点是投资者对所投资的企业拥有经营控制权,即投资者在所投资的国外企业中拥有控股权,能够行使表决权,并在经营管理中享有发言权。

企业国际化经营(Internationalization Operation of Enterprises)指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寻求更佳的资源,追逐更多的利润,突破国家界限,向国外发展经营业务,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实现产品交换、生产、信息传播利用以及企业组织形态国际化的过程。

国际企业(International Enterprises)简单讲,凡从事企业国际化经营活动的企业称之。

具体:它以通过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的有效规则、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

形成有形和无形资产在国际间的流动,获取利润,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跨国公司(Translational Cooporation)根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定义:“凡是在两个或更多国家里控制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他资产的企业都属于跨国公司。

国际化

意指国与国之间企业在经济和贸易等方面的联合和交往,有一定的政治含义。(有较强的民族意识)企业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发展。

全球化

是指企业在全球范围生产和销售同类和同质的产品与服务。它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经营战略。从本质讲也是一种全球经营意识和理念。

直接投资

实质是“股权投资”,其结果通常形成海外子公司或分公司。主要经营形式有合资、合伙、独资企业、战略联盟、并购等。

间接投资

通过购买股票或债券并获得分红或利息收取的回报。经济一体化(Economic Integration) 在国际分工、国际市场发展的基础上,世界经济的各组成部分(地区、国家)之间通过资源(商品、技术、资本等)流动而实现相互开放,相互融合,联系紧密的过程。理解要点:①客观经济的联系和结合过程②主观经济联合和调节的行为。

区域经济一体化(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指地理位置相互邻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地区)为获取区域内国家(地区)间的经济效应和互补效应,促进产品和生产要素在一定区域内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而建立的跨国性经济区域集团的过程。

国际企业经营战略的涵义:是指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通过系统评估自身实力,确定一基本任务和目标,并根据国内外环境实力变化拟定经营方针,以求得企业在国际环境中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总体谋划。

核心能力是指某一企业内部所具有的,竞争者无法轻易赶上或模仿的技能。它可存在于生产、营销、研究开发、人力资源及管理等活动中。核心能力最明显的是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或增加产品价值从而高位定价成为可能。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成功模式

1格兰仕模式

国内办厂,贴牌生产为主,别人营销格兰仕模式的好处在于减少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靠薄利多销获得多方面的积累,其弊端是:由于大量的贴牌生产,营销渠道归别人所有,利润中的大部分被外方拿走,企业资金积累的过程拉长,影响到研发的投入,使企业由OEM向ODM过渡的进程拉长;同时,由于缺乏自有品牌的知名度,自有品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长期处于低端,要想扭转这种印象会很困难。因此,格兰仕为成为世界一流企业所选择的道路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2海尔模式:

国外办厂,自创品牌,自己营销海尔的战略核心是创世界名牌。海尔采取的战术是先创牌,后靠品牌打市场,从一开始,海尔就选择了先难后易的发展道路。上世纪90年代海尔靠先出口发达国家,然后在中国市场扩大品牌影响力,正是这种与国内同行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使海尔获得了不菲的战绩。如今,海尔又一次采用先难后易的策略,打算将产品在国外市场销售,先在欧美办

厂,采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经营方式,使海尔品牌首先在发达国家立住脚跟,进而获得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

问题:海尔模式能否获得最终的成功,

首先与企业家的风格有关,企业家个人素质的高低将起到很重要作用;

其次,有赖于能否在国内市场获得持续的较雄厚的利润保证,能否不断地发挥优势,扭转劣势;最后,必须具有快速成长壮大的能力,以及优秀的企业文化、高超的管理技术等诸多因素合力的保证。

中国企业在与外国公司的竞争中,究竟是应该创牌还是贴牌?

通过调查开展跨国经营活动比较早、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的企业,得出的结论是:不应将二者截然分开,甚至对立,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特点、所处行业以及竞争对手等方面的因素,作出不同的战略选择,即创牌战略、贴牌战略以及创牌与贴牌并举的战略。

创牌战略

海尔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以创国际知名品牌、建立国际化企业、早日进入世界500强爲目标,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创建国际知名品牌是这些企业追求的目标,海尔名牌战略的实施,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从质变到飞跃的四个阶段。同时,这四个阶段也是海尔从创中国名牌到创世界名牌的过程。外国跨国公司在抢占中国市场的过程中,大都经历了一个从技术输出到资本输出再到品牌输出的过程。在世界进入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必然是品牌全球化的过程。当企业的品牌发展成爲世界名牌时,就意味着更加广阔的市场、大批忠实的顾客以及良好的企业与国家形象。

感谢阅读,篇幅大多来源于网络,笔者详细了解回答,感谢对本人的支持!



山民自家后院的竹子在自家作坊里做出来的席子从中国卖到日本叫国际化,
山民把公司注册在免税的开曼群岛,从日本进口竹子,在深圳加工,席子出口到欧美各国,这叫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