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马上要收回担保了,管模式在 P2P 网贷行业






泻药。


先回答问题,

担保模式在中国的P2P网贷行业当中,还能活很久很久很久(此处有回音)

为什么?

因为:
陆金所是个特例,有个巨无霸爸爸背书。所有其他的P2P公司都没有这个。对于陆金所来说,有没有担保真的不是那么重要,大家来买它的产品,99%是因为他有个好爸爸,而不是什么不知所谓的担保。好爸爸的作用比担保强了何止上百倍?余额宝要不是阿里出的,是一个没听说的小公司出的,你敢买吗?

陆金所敢取消担保,不代表别人也有这个实力去做。中国的消费者早就被行业教育得刁蛮无比,从支付宝的“你敢买,我敢赔”,到P2P的“本息100%保障”,

用户才不管你风控做得怎么样,也不知道什么叫风险定价,他们只知道一件事,保本还是不保本。

其他公司要不收益率高到足够诱惑激进型用户,要不找个类似阿里平安这样的好爹地。都没有?好吧,除了引入担保公司你真的还有别的招吗?
只要行业里还有公司有“担保”,其他公司就不敢贸然退出,你要不收益比别人高,你要不品牌比别人强,不然你取消担保。你确定用户不会流失到打着“担保”旗号的公司吗?


好了,问题回答完了。我们再讨论一下担保这种模式是不是好东西。

我的结论是:担保模式是不健康的。用某人的话说就是:用合规的手法来撇清平台本应该承担的事情。


我们先说说什么叫担保。

担保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其实分两种(估计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A一般保证

B 连带责任保证

主要的区别在于A是“不能履行”才进行担保,B是“没有履行”就进行担保。

虽然只差两个字,其实差别是巨大的,这个是需要大家注意的。

1 ”不能履行”一定要法院裁定借款人没有能力还钱了,担保人才会进行代还。“没有履行”不管你怎么样,只要没还钱,就需要马上进行担保代还。而且“不能履行”这个法院各种取证流程需要很长时间。

2 生效时间不一样,一般担保要法院强制执行的时候才开始承担保障责任,连带责任担保在保障合同生效的时候就要开始承担责任。


担保模式看起来靠谱,实际上里面猫腻非常多,比如

自己亲戚注册个担保公司,自己给自己担保

透支担保额度

担保公司本身资格不齐全

重复担保

期限错配


陆金所要取消担保,我认为是好事,这个畸形的模式是应该纠正过来了。你去银行买理财产品,也没有担保,连利率都不保证,正常的金融逻辑就应该是这样,想高收益,又想要100%保障,哪有这么好的事。这世界上最不靠谱的事情是低风险高收益!


真正靠谱的模式是:

1 借款项目有足额抵押

2 平台自由风险保证金充足

3 平台自有强健的风控体系

4 以分散小标为主,出现风险时利润能覆盖坏账


一个健康模式应该是三赢:


借款人通过足额抵押获得贷款,

平台通过利差获得利润,

投资者获得比传统理财渠道高的回报。


那些动不动20%+年化,还得付3-5%利润给担保公司,还得保证平台利润的,估计借款人要付超过40%的年化了,你看看现在实体经济的样子,普通做生意够支撑40%+的贷款成本吗,别人还不起钱,你的投资还有保障吗?


结论:担保模式完全就是讨好投资者的,不符合商业逻辑的,畸形的模式,退出对行业,对用户都是好事,但是退出很难很难很难。


其实一个平台再怎么包装还是需要看几点核心,1 金额-必须小额 2 期限- 必须短 3 有没有抵押 - 必须要抵押

-------------------------------------------------------------------------------------------------------------------
最后分享一个投资理财神器,贷罗盘,基本网贷行业的数据全部都有了,好好去学习把!~


虽然问题没问,但我也得说下我对陆金所这个举动的看法,因为这涉及到回答问题。

陆金所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能够这么做的P2P平台

宜信有可能但没必要,任何其他国资背景的不行,民营的就更不可能了。因为第一,陆金所有个干爹叫平安,而且这个干爹把陆金所上升到集团战略层面;第二,陆金所的目标客户是主流理财人群,而不是大部分P2P上的理财人群。(关于这个问题,我解释下,主流理财人群简单理解就是银行的理财人群,这部分人拥有社会中主要财富,而目前大部分P2P平台上的理财人群不是这个群体。)

基于上面两点,陆金所的用户并不完全是因为陆金所提供了「实质性」的担保才选择它的,更多的是对于「平安」品牌这个隐性信用背书的选择。而陆金所的利率在主要P2P中是最低的,最少低了3个点,这又说明,主流理财人群对风险的偏好低,比起这部分收益差,更低的风险才是重要的。而一般平台提供的「担保」明显从增信上来说是远远低于「平安」金字招牌的。

这部分人群在投资陆金所之前就是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对于陆金所,他们一样认为这就是理财产品。我认为陆金所已经认识到了这点,担保公司的资金又有杠杆限制,那为什么不干脆取消了呢。



回到题目问的问题,担保模式在P2P行业中的前景。

主流担保模式的出现和发展

国内除了拍拍贷,主流平台都用某种形式提供「担保」,一类是陆金所这种,由第三方的担保公司提供担保;一类是由合作小贷公司提供「无条件逾期垫付」的类担保;另一类是人人贷这种的「风险准备金」,即抽取一定比例资金进入准备金账户,对坏账进行统一垫付。

担保出现的根源,在于我国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领域的法律法规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投资者教育做的不好,导致多数投资者对于「保本」有过高的期望值,在个人理财领域,风险定价基本就是个笑话。只分2种产品:保本的和不保本的。

这就导致任何以个人投资者为目标客户的产品,必须面临是否提供保本的抉择,如果不提供,那么要么你收益率高的足够吸引激进型投资者,要么你有个强大的爹给你提供隐性担保。

而P2P,其实这两者都不符合。在3,4年前P2P方兴未艾之际,即使是现在看来已经比较主流的平台,当年也都是18-20%的利率,这在当初是很低的了,25-30%的平台比比皆是。高收益率吸引了一部分早期用户,但是发展非常缓慢,单纯的高息已经难以进行推广了。

既然提高收益无法吸引,那么就只能靠降低风险了,这就是担保机制出现的初衷。要吐槽的是,投资者非常买账,只要有「100%本息担保」类似字样的平台,投资者就认可,至于具体是如何保障的,何种方式,什么条件就不是很关心了。

投资者对于担保模式的追捧,导致了之后几乎所有平台都将此作为了默认选项。其实早期人人贷是想过让投资者自己选择是否需要担保的,产品开发时也保留了相应的功能选择,但是后来发现基本没有这个必要了。

到现在这个时点,第一轮P2P投资者的教育其实已经完成了,衡量平台实力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是否提供担保。拍拍贷在投资者中口碑极差,但在借款人中口碑很好,这正是因为没有担保机制存在,坏账率清晰地展现出来,投资者感受到的坏账率就会比较高,对其评价也就比较差。大部分投资者还是不太能接受正常投资还能亏损这么一件事情。

担保存在与否,取决于监管,其次取决于投资者教育

前一段时间有传闻,监管机构考虑按照是否提供担保对P2P平台进行区别监管,不担保的着重强调信息披露,担保的要强调风控管理并对资本金、从业人员资质有更高要求。这说明,监管的思路是不希望你们提供担保的,本来P2P就应该是信息中介。

但我的观点是,如果在没有硬性监管规定的前提下,担保模式短期很难消失。很多人都批评P2P平台,认为本来就应该从事中介活动,为什么要参与到交易中去。这么说的人要么自己没投过P2P,要么是信口开河。各位投过P2P的,扪心自问一下,今天人人贷不提供担保了,但是其他同行都提供,收益率差上2-3%,有几个会坚持选择人人贷的?没投过P2P的,如果你在准备投资前做做功课,发现几家平台实力接近,收益率也差不多,但是有一家号称提供担保,你会选不提供担保的吗?

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即使有些平台凭借更好的风险甄别和控制能力,实际上可以做到更低的坏账率,但只要同行还在提供担保,它就不敢不提供。我在很多地方说过这个问题:中国的投资者没有风险定价的概念,不能理解不同类别的资产收益率应该对应不同的风险,还认为只要提供了名义上的担保,一切投资品种的风险都是一样可以视为零的。当然这事不怪投资者,在中国金融业有限的几十年发展过程中,「不出事」一直是监管机构最最重视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路也普遍存在于大型金融机构中。而「牌照准入」制度+「申请批准」方式基本上就是告诉你,别出事,出事就别想要牌照了。

如果真的是传闻中的分类监管,那可能会鼓励一些风控水平好的平台取消硬性担保,但软性担保(比如说人人贷这种模式的)还是会长期存在的,监管很难限制这种软性担保。

对P2P的一些偏见

1. 担保与借款人成本

其实没有特别明确的联系,一般来说,找融资性担保公司提供全额本息担保的成本在2-5%,找小贷公司承诺垫付或者建立保障金账户也都差不多是这个比例,这部分钱确实是出自借款人的,客观上增加了借款人的成本。

但是,即使担保被取消了,这部分成本也不是100%就被减去了,仍然会以其他费用形式存在,为什么?因为现在借款人能承受这个成本,既然能承受,为什么要降低?这是合理的公司商业考虑吗?

2. 借款人成本负担能力

老有人说,借款人动辄20-40%的借款成本,根本不可能负担的起,P2P都是高利贷,都是骗人的。而事实是,针对个人的利率早已经降低到20%甚至18%以下。我观察下来,大量个人是能够承担这个利率的,这类借款人考虑成本的时候,并不是考虑年利率是多少,而是「每月还的我是不是负担的起?」

在我工作中遇到过很多借款人,房子买了,但是装修差点钱,几万块钱看起来不多,但就是从银行借不到,找我们来借利息是比银行高一些,但是每月还款额占他工资的比例并不高,完全可以接受;还有的是摇到号了,想买车,但是自己心仪的车型差几万,又不愿降低标准。

还有创业开个小店的,投资朋友小店的,旅游的,学车的,买家电的,那天看到一个很让我欣慰的:借款人的孩子考上了大学,但是家里周转有点困难,想先借点钱。我很自豪我们能帮助到这样的借款人。

中国有大量的个人借贷需求,百晓知道上很多一二线的朋友可能感觉不太到,但在金融业不发达的三四线甚至更偏远地区,想借点钱没有你想的那么容易,信用卡的申请和额度也不是那么让人满意的。

企业的借款成本是另一个故事,我司不做这部分,我个人了解有限,但大规模以个人借款的利率借钱确实是不太可能维持的,我见到的多数是过桥为目的,即短期拆解性质。

3. P2P合理的盈利模式

合理的盈利模式也不应该是挣利差,只应该是提供中介服务后收取的信息服务费或者相关中介类费用。挣利差实际上在鼓励P2P拆标和错配期限,我行业中某平台,还有某某平台都是这么干的,有啥风险我就不说了,但我不觉得这是P2P合理的盈利模式,也不认为监管机构会鼓励这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