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是财务思维?财务出身的人头有哪些职业上的




马云曾经说过一定不会请让CFO来当CEO,但是阿里巴巴最新CEO张勇就是财务出身。 有的人说财务太保守,也有人说财务很严谨,财务出身的人的思维方式有哪些独特的地方?




说说自己的一点体会吧。财务工作十二年,从会计到主管,到经理,到总监。

首先,说说财务思维,个人觉得这是个很泛的叫法,不是一个专有名词,比较难给它定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分工日益细化,财务工作包含的内容被分解到各个不同的岗位:收银岗,资金岗,融资岗,应收会计,应付会计,总账会计,报表会计,还有分析岗,税务岗,成本岗,费用岗,甚至专门的开具发票岗,稽查岗,等等不一而足,都是财务工作范畴,这么多的不同岗位,很难想象他们会有一致或者雷同的思维。

当然,泛泛而谈,财务思维也是可以给个定义:财务思维的人应当有成本概念,有资金和税务风险意识,并牢记资产=负债+权益,这是财务工作管理的明确范围。 财务思维可能会是企业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非常需要的一种思维或习惯,但绝非全部,就像使用电脑和开车一样,如果你仅仅局限于使用电脑或汽车,那可能你就只能是个操作员或者司机了。

第二,再说说从事财务工作的人有哪些思维惯性。在我还是个会计的时候,每面对一笔业务,我的想法是应该怎么做账,应该借什么,应该贷什么,科目明细是否会有错误或重复,辅助科目是否恰当,月底是否需要结转或者分期,对资产负债和损益会有什么影响。当我做主管时,我面对一笔业务会考虑什么时候需要资金,什么时候收回资金,可能面临什么样的税务影响,对接的业务部门需要什么样的财务支持和数据反馈。当我做财务经理时,我在看财务报表是否与公司业务匹配,公司当前阶段是否有不可控的资金和税务风险,下属是否及时完成了日常工作,他们的工作分工是否平衡协调,是否饱和,工作状态是否稳定,是否还有潜力可以挖掘以提高工作效率,其他部门对财务部门有哪些看法和要求。当我是财务总监时,我开始要求财务经理和业务部门配合开分析公司的资金回流情况,公司的经营状况,银行和税务部门的关系是不是到了要去维护的时候了,部门以及公司的规章制度是否符合当下的业务工作需要,公司的架构是否有调整的需要…

综上,我要说的是不同阶段和的财务工作者应当会有不同的思维惯性,才能与时俱进,并完成好相应的工作。当然,一路走来,我能感觉到自己这么些年保持如下的一些习惯:1.关注数据,因为财务工作很多时候总是用数据说话;2.要求准确,因为数据是确定的东西,除非分析和评估,绝大多数时候,财务数据应该是准确的,这样,才影响了财务工作者在工作之外对数据和准确率的要求,属于副作用范围,可好可坏;3.检查,也源于数据准确性,面对数据和报告,总要检查下数据的准确性和逻辑是否相符,否则,总觉得不踏实;4.分析,业务做的好或者不好,都要从财务角度分析一下,分析多了,就影响到生活了。在我看来,现阶段,局限于大数据收集和使用的有限性,很多老板等真正的决策者并不最终靠数据来做决定。分析多是建立于过去的数据,而未来是是一个趋势,不确定性非常大,如果一个财务人员过于相信自己的分析,那么,犯错的几率就大了。5.不够了解业务前端,在预算做的不充分的情况下(即使预算做的比较细也难以避免)财务工作者很多时候是在与业务发生的结果数据相伴厮守厮混,真正全链条接触和参与业务的财务工作者非常之少。而这,我估计是马云不希望找个CFO来做CEO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8日分割线?~~~~~~~~~~~~~~~~~~
谢谢知友 @hanghang 提醒,今天 做了个大概的段落划分。原来的回复是在手机上进行的,前几天夜里偶然看到这个问题和其他知友的回复,刚好自己也是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心血来潮也答了一答。看到有人点赞也是颇为欣喜的,夜来有空也就有心思做些回复,能被采信或认可那是最好,不然,就权作讨论交流吧。
@落墨拾光提到第5点习惯没有说的太清楚,在这里做个简单展开:以生产型企业为例来说,一般公司的财务部掌握较为全面的产品品类、生产成本、销售价格、销售收入,也就是采购、库存和销售,甚至返修和退货等所有相关数据。但是,因为财务人员埋头收集和处理数据、汇总凭据,这些都是业务的结果,又因为一般不直接接触市场客户,这导致他们不如销售人员那样清楚自己产品的优缺点,不如市场人员了解可替代产品有哪些,竞争对手的发力方向;不如生产技术人员了解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节约成本;不如售后部门了解客户有哪些意见和改进要求。在很多中小型企业,财务人员提交分析报告之后,老板还继续要求生产部门、销售部门、人事部门又分别提交经营分析报告。就是因为制度和框架缺陷或不足,再加上没有一个高瞻远瞩的领导人才,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各部门所做的事情跟盲人摸象是一样一样的。有一些勤劳而又聪明的财务人员,他们在分析的时候知道要把各线条的原因综合起来考虑,但是,有些部门的一句不配合话就可能让他们憋回去。我曾经服务过的WD集团是个很不错的公司,至少在制度和框架上是,很多时候财务部有一票否决权。如果你是个聪明而勤奋的财务人员,有机会进入这样的公司,好好干,只要你精力充沛,你可以肆无忌惮地参与各个业务流程,你能问道能学到很多很多,对于有一票否决权的部门,各部门都乐于协作。多数情况下,财务人员不够了解业务前端,一方面在于不少老板或者CEO更喜欢各部门做盲人摸象的事情,财务人员没有这方面的压力感;另一方面,源于财务工作本身的常态任务:数据、资金和税务,而非市场变化和业务需求。

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惯性思维吧,财务工作是我所熟悉的,个人觉得财务工作是有一定的进入门槛的,也就是所谓的专业性,这个门槛挡住了一部分人进入财务工作领域,同时,阻碍了更多人踏出这个领域,进入更高层次。大凡领导岗位都不是什么专业岗位。



写几点我自己认为的财务人员有趣的思维模式

1. 买东西的时候想着能赚多少

我们去欧洲买公司,进入尽调阶段后后我手里都会每天攥着一张估值与收益表,基本上每天update。

这张表主要由以下几部分内容构成:

净资产,ebitda,成本法估值,收益法估值,我们公司的股价,a股行业平均市盈率,目标定增价格,预期协同效应,预期收益率

里面的指标每天都变,谈判或dd遇到任何一点我脑子里都会马上想到要更新哪个指标,对最终收益率的影响等等。

久而久之,变成了习惯。造成一看到对方公司的报表,就能判断对方的开价区间,就能算出我们的收益率水平,成了惯性。

2. 很难成为战略大师

很多事情无法在当期看到效益,任何金融财务模型都无法说服自己决策的情况下,财务人员就凌乱了。

过于依赖数据决策,往往使得财务出身人员只能守,无法攻。无法推动开拓性开创性战略的进行。

3. 喜欢分散风险,准备备选方案

企业财务往往以规避风险为主,大家都是头寸的厌恶者。买完欧元区公司,下一个就得买美元区公司。去年四季度开始欧元狂跌,就去欧洲买买买。人民币未来将会贬值,国内资产就赶紧抛抛抛。

导致其他方面也养成了分散风险的习惯,喜欢backup。

旅行必有两套方案。如果北京飞机延续,那就插个电话会议和谁谁谁讨论一下xxx。如果拜访的对方不在或早于预期结束,那就要去找谁谁谁谈xxx。

在国外开车必开两个导航,一来俩个家伙一路吵吵吵可以解闷防困,而来互相验证各自发挥彼此长处,避免当机。

笔至少准备4支,备用电源必带,转换接头至少两只,衬衣数量总是天数+1来防止被洒咖啡的局面发生。等等诸如此类的风险分散习惯。

4. 做事喜欢有计划,喜欢讲流程

财务的特点就是循规蹈矩。所以会反感无流程无计划的突发事件,导致应急能力差,不适合做公关和销售工作。

但财务人员也需要公关,也需要sale自己的公司,比如路演这种局面。

先写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