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宝怎么样?




最近盆友圈里盛传借贷宝传销的事,然经8月9号中新网辟谣,逻辑是具有两级关系的利益链条A推荐B,A有20元,B有20元,B推荐C,A还能得10元,B,C得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年过去了,当初传播借贷宝是传销谣言的可以闭嘴了。现在借贷宝交易额已经突破800亿,资本市场估值已达500亿。新一轮企业版的推广将开始。当然,推企业版不会出现让人吐槽的小礼品。。





女大学生裸照折射P2P网贷乱象,央行专项整治仍在摸底排查…



无论裸贷,还是P2P跑路,不过是再次复习中国特色---“中国资本有了30%的利润,就敢于践踏一切法律”。互联网并不能帮一个社会彻底脱胎换骨,用裸照作为网贷抵押只是比淋红油找打手更方便快捷些。


借贷宝这个500亿大平台,很难说它职业操守和法律意识是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整个P2P行业已经被高利贷和金字塔式层压销售所绑架。


对于互金业盛开的恶之花,央行此刻还未决心“恶竹应须斩万竿”。仍在开互联网金融排查交流会,据说11月前会开展全国的专项整治活动,而这宝贵的两季度时间,聪明的公司正好最后疯狂一把然后跑路。


如果某个P2P平台借款人一不小心就被绑定18-36个月,出款越来越麻烦,甚至要交纳百分之几的紧急提现费,不用怀疑了,三十六计走为上。如果等听到管理层甚至财务人员频频跳槽离职,恐怕就太晚了。


如果用流量统计发现P2P网站流量飘忽不定,而查询指数又和整个行业和其他巨头总体走势不一致时(见附录无马文章分析),往好了说这叫引流,至于是劫持浏览器还是弹窗小广告就看各家喜好了。


任何复杂的东西都值得警惕,金融骗术最大的技巧就是尽量复杂到同行也难以理解。这次摸底中,深圳监管层在检查一家规模1200亿的互金企业后感叹,从未见到过如此复杂的资金往来情况。而有些P2P上市公司,其股权和关联公司的复杂程度,就是腾讯阿里,或者李嘉诚的超人帝国也无法与之比肩。放点高利贷而已,如此复杂的股权和关联结构,为什么?


当借款者以几十万计的时候,大数定律决定了总体信用状况不可能有什么奇迹。当有P2P公司宣称用风控模型和大数据,能找出无数被传统银行和互联网巨头们拒绝的个人,能以超低坏账率给你带来超高收益,而借款者则需要付出超高利贷水准的成本。这事听起来就太过完美了。美国上市的宜人贷借款客户绝大多数是D级信用客户,以40%的实际年化利率借款,而坏账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很多P2P网贷神话,就是重复美国次贷的手法:将无数信用评级低下的个体捆绑起来,再做个久期的匹配,然后宣称这是很安全和高回报的投资。当几十万个在银行或者阿里腾讯这些小贷都借不到钱的收入低下阶层捆绑在一起之后,一个回报不仅远高于企业平均回报,也超过世界顶级对冲基金(索罗斯年化平均30%而已)的神奇投资组合就凭空出现了?


如果看看公布在网络上的那些借款人,会觉得更加神奇。基本上他们都只选最长的年期(聪明!),绝大多数来自三线城市(身份证便宜!),能用40%年利率的资金在中国创业/炒股/日常消费……. 拯救中国经济,看来就靠P2P的风控模型了。


日前,有网友通过微博爆料称,有人通过一款熟人间网络借贷平台提供“裸条放款”,即进行借款时,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证的裸体照片替代借条。当发生违约不还款时,放贷人以公开裸体照片和与借款人父母联系的手段作为要挟逼迫借款人还款。


一些借款的女大学生诉称遇到了这样的麻烦。南都记者进入一些借款群发现,类似服务的确存在,有受害者表示将在家人陪同下报警。12日,南都记者辗转联系上一名自称受害的女大学生李丽(化名)。




记者与自称放款方的对谈。




某贷款QQ群的公告,显示“月底无回款将公布借款人裸照”等信息。


李丽称,今年2月她因创业注册了涉事网络借贷平台。该平台实行实名制,必须上传身份证、学生证以及填写家庭信息,包括家人联系方式。李丽通过该平台第一次借了500块钱,周利息30%。因为没还上,重新借新债还旧债,周利率仍为30%。利滚利后,李丽更加无力偿还,目前总欠款已达5.5万元!


最恐怖的还是这家网络借款平台的借款协议。借款期限为一年以内的借款,所产生利息均不加入本金重复计算利息;期限超过一年的借款,前一年度所产生利息将计入下一年度本金计算复利……借款人逾期超过3日的,自借款期限届满之日后第4日起,借款人除按本协议第一条约定的利率继续支付利息外,还需按照如下方式支付罚息:若借款利率小于或等于27.3%,则以截至当日未偿还本金为基准,以“30%-借款利率”为年化罚息利率计收罚息……


要百倍还债的李丽不敢声张,想再次借新贷还旧债来还款。此时,对方已不再轻易借款,要求李丽手持身份证拍裸照作为抵押。无奈之下,李丽只得照做。很快,新的还款日到了,李丽仍还不上。对方表示,不还款的话就会把照片发给家人甚至在网上公开。


李丽称,身边很多女同学都被卷了进来,但她们不大愿意讲出来。
李丽告诉南都记者,在一些借款QQ群里只要喊一句“谁接女生裸条”,就会有很多人联系。


按照李丽的介绍,记者加入了这一类借款群。


在群里,记者以“裸条”为暗语发声,两小时内有不少于5人与记者表示了接单的意愿。


在微博上搜索这家网络借贷平台,南都记者发现不少推广信息,其中一条声称:“开始放款了,审核快,无前期,额度500-5000元,只要你敢来,我就敢放。女大学生有限放款。”


另一条直言“持续放款中……女大生裸条,接受的来”。


“一旦迈出这一步,谁不后悔呢”。李丽说,她准备在家人陪同下报警。



深度分析(长文慎入)

裸条横行 这家羽泉代言、估值500亿的借贷平台发生了什么

by 无马





借贷宝的背景不简单。这家由羽泉代言、新三板首富吴刚的九鼎控股旗下的互金平台,宣称以半年时间获得用户上亿、估值500亿。然而因疯狂烧钱推广、涉嫌“传销”和个人信息安全等导致争议不断,最近又被知名网友指控涉嫌非法暴力催收,然后是女大学生裸照风波。


土豪的圈钱&烧钱游戏


先来看一下借贷宝的独特模式。可以这样理解,主打“熟人借贷”的借贷宝,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比较“纯粹”的P2P网贷信息撮合平台——借贷直接发生在“熟人”之间,借贷宝只提供信息服务,不提供任何风控、审核和担保,也不收取借贷双方的服务费。


借贷宝声称解决这样的用户痛点:熟人之间相互比较了解和信任,故熟人借贷比较靠谱。但是传统上由于面子问题,不太好开口,所以借贷宝提供一个平台,以用户的手机通讯录为熟人关系链,借款人发布含金额、利率等借款需求信息后,其熟人圈可以看到。愿意出借的,可以匿名向该借款人出借。这样借款人既能方便借到钱又不伤面子,出借人既帮到熟人又有“放心”、可观的收益。





而且,以“人脉变钱脉”为口号的借贷宝,其产品的一个主打卖点,是无本金“赚利差”功能。就是说只要你人脉够好,能够以较低利息从熟人A、B、C借到钱,再以较高利息借出给D、E、F,就可轻松做无本买卖,赚取其中的利息差,获取所谓的“信用收入”。





运营借贷宝的人人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人人行”),最早是由同创九鼎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九鼎控股”)于2014年独资设立。在2015年最后一天变更前,人人行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长正是九鼎控股的法定代表人吴刚;变更后的法定代表人为吴刚的年轻助理、人人行CEO王璐。


吴刚,1977年出生,曾在证监会担任到处长职位,2007年下海后创办九鼎,从事私募股权投资业务,之后在国内资本市场长袖善舞。据官网介绍九鼎投资已累计投资200多个项目,2009-2015年连续7年获评“中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十强”。2014年4月,九鼎系以同创九鼎投资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九鼎集团”)名义挂牌新三板。


公开报道显示,从挂牌至今两年时间,九鼎集团通过多轮融资,成功融到157.87亿,是新三板当之无愧的“募资王”,这在成交量小、流动性差著称的新三板堪称奇迹,九鼎集团也荣升新三板市值冠军。作为九鼎联合创始人的吴刚,其个人身价也随着公司挂牌后急剧攀升,一年中财富增长8倍,以180亿身家晋身《2015胡润百富榜》,同时也是新三板首富。


凭借着九鼎系的丰厚资本和人脉,借贷宝刚上线两个月,就在2015年8月宣布斩获第一轮20亿元融资,估值220亿;之后仅过短短五个月,便宣布完成规模更大的第二轮融资,金额达25亿元人民币,估值升至500亿。但是,两轮融资均没有透露投资人具体名单。


估值500亿是什么概念?据今年4月份一份互金行业公司估值排行榜中,当时榜上的借贷宝以A轮的220亿估值位列第8,是所有单纯以P2P网贷公司排行中最高的。若按B轮估值的500亿参加排行,则位次升到第三,甚至超越京东金融,仅次于阿里系的蚂蚁金服和平安系的大陆金所(榜中的“陆金所”是平安集团重组后包含了多项资产的大陆金所,不只是P2P业务)!





抛开巨大估值或许是九鼎系自嗨的嫌疑,借贷宝短时间内投入的,可是海量的真金白银。从去年8月8日,借贷宝全国范围的病毒式大型营销开始,有媒体称借贷宝的推广预算是50亿,随后官方辟谣是20亿,之后又传闻追加几十亿……2016年1月25日,借贷宝首次披露用户数据,其下载注册用户已经超过1亿人。假如所言为真,则推算起来50亿左右的开销,恐怕并不为过。


但是,这场互联网金融史上最大的烧钱游戏,恐怕实际效果空余一地“羊毛”。没错,从注册用户数来看,曾经在微信朋友圈洗脑般的建群“传销”,及遍布全国大街小巷的地推,也许真的给借贷宝的数据库里带来了上亿条用户信息记录。


但是,在为了红包、小礼品而来的“羊毛党”,在知情、不知情情况下“注册”的用户中,旋即卸载应用的不计其数,真正转化为借贷用户能有多少?就在刚过去的5 月份,据网贷之家网站统计,当前中国P2P网贷的活跃用户数也仅刚过300万,可想而知借贷宝号称上亿用户量的整体质量如何了。





 ▲借贷宝App在应用宝市场显示下载量2000万,但是“精彩评论”排行前3条文字几乎一模一样, 无疑是很low的水军


这很像在钱宝网上为赚钱而点击广告的用户,对广告主而言毫无价值。借贷宝副总裁翁晓奇之前在接受“极客公园”采访时也坦承:“我们唯一的指标就是把用户快速拉到一定的量,推广做得比较粗糙和仓促。……借贷宝已经迈过最艰难的阶段,目前阶段,借贷宝要做的就是,用户进来之后用最简单的概念告诉他借贷宝是什么,保证他是活的。”


至今无马哥没有查看到,借贷宝官方正式披露过活跃用户数、成交量、营收等平台运营数据,仅在2016年4月《21世纪商业评论》对借贷宝副总裁翁晓奇的采访文章中,翁提到借贷宝的日活跃用户已达百万;而业内人士测算,借贷宝交易用户“只有几百万”。无马哥从借贷宝官网上查到媒体合作的邮箱,曾发信试图问询求证相关信息,但截止至本文发稿时,没有收到任何回复。


吴刚不是圣诞老人,从私募、新三板和股市中筹来的巨资,撒钱、烧钱是需要回报的。海量用户短时间内的聚集,似乎提供了一份非常漂亮的资本估值数据。问题是,这样的圈钱、烧钱游戏,能持续地玩下去吗?

模式:理想很完美,现实很骨感


在无马哥看来,借贷宝的问题,首先是模式设计的缺陷问题。


1、低频应用难成流量入口


借贷本身是种低频次的行为,熟人间的借贷频次更低,通过App进行熟人间的借贷,当然是低上加低。因为需求弱、频次低,所以很自然的一个结果,就是“卸载”!


无马哥的一个小伙伴,一个月前为了用这个功能,专门下载安装了App。今天问起他,说早就卸载了。为什么?因为熟人圈里根本没有别人在用,不管想借入还是借出,都没机会!同样的场景,无马哥在百晓知道等网上社区也多次看到,绝非个别现象。




  ▲ 网友在借贷宝官方微博上的评论

无疑,借贷宝的运营者也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不断往App中增加新功能,试图增加用户粘性,“保证他是活的”。比如悬赏解答、免费电话等功能。


但是,基于一个低频的核心功能上,要构建出高频的使用场景,谈何容易?用一个名叫“借贷宝”的App来求答案、打电话?说起来就怪怪的。


2、熟人借贷“更放心”只是美好愿望


现代金融信贷的逾期违约率,一般要控制在个位数内,才能保证金融企业的盈利。但是想一想,身边熟人间的借贷,有多大可能这么低?你愿意通过中介平台,借钱给一个芝麻信用750分的陌生人,还是愿意借给一个平时午饭由你代付、事后经常忘记给你打钱的同事?熟人间感情、面子等方面的软约束,导致还款逾期是很常见的事情——很多时候甚至没有明确的还款“期限”。




  ▲ 前天在借贷宝官方微博置顶帖中的网友评论

熟人经济延续了几千年,但金融业直到最近几百年才因为金融借贷的“非人格化”(陈志武教授语),得以快速发展起来。由此可见熟人关系绝非借贷行为的必要条件,更非充分条件。传统熟人关系绝对不能代替现代信用体系,以“熟人借贷”为模式,除了在传播上有差异点外,实际价值恐怕不大。比如,英国主打熟人借贷模式的P2P平台Quakle,因违约率过高早在2011年就倒闭了。


借贷宝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于,平台上几乎看不到对借贷行为有任何风控措施,唯一勉强算得上的,就是用户注册时比较严格、繁琐的实名认证。事实上,在借贷宝官方的宣传中,甚至明确把这当做卖点:“借钱不需要任何审核审批”——也就是说,主动放弃了任何借贷前的风险控制。





所以跟官方宣传的“借钱给朋友更放心”很可能相反,借贷宝上的逾期违约率恐怕低不了。无马哥没有找到借贷宝官方的逾期违约率数据,但网上有不少网友的反馈,大家感受一下。






▲ 网友贴出来的部分逾期记录


另外一个佐证是,官方一再突出强调的“立体追债系统”!放弃了事先的风控,却在事后的逾期催债方面出大力气,各种催收手段并用,甚至还成立了专门的催债和不良资产处置公司“人人催”,招募大众一起来催债。这样的催收力度,在P2P平台中似乎很罕见。





但是这个立体追债系统,恐怕效果也是“没卵用”。在微博、百晓知道上,都能经常看到有用户反馈借贷宝的催收系统形式多于实质,比如下面百晓知道上这个解答,得到了664个点赞认同:





3、赚利差的激励机制,催生大量三角债


然而,借贷宝模式最大的问题,很可能恰是被王璐认为借贷宝最重要的功能“赚利差”,所引发、未来可能会爆发并涉众面广的“债务链”危机!


如果说,没有平台风控的熟人借贷,会导致逾期违约率偏高,但还有一定的出借人“自风控”,使逾期率或许能稳定在一定范围内;那么,“赚利差”功能设计的激励机制,则会导致行为扭曲,把债务链拉长,从“熟人借贷”进入陌生人借贷领域;而且同样由于没有平台风控措施,不可避免地将逾期违约率推得更高。










▲ 微博等网上利用借贷宝平台向陌生人借贷的“广告”很常见

设想这样一条大部分人不需要本金的债务链条:A 以8%成本借到款,以12%利率借给B,B以16%利率借给C,C再以20%利率借给D……这条债务链条越长,债权的起始点和终点隔得越远,两者可能完全是陌生人,对债务方的信息和信用并不了解;另一方面,越到链条后面,借贷成本越高,意味着借贷违约风险越高,越容易出现逾期甚至坏账风险。而一旦链条末端出现违约,则整个链条上除了最开始的债权人,其他所有人都会被动陷入违约状态!








可以想象,以借贷宝的用户规模,和这种运营模式的各种缺陷,照这种情形不断积累发展下去,如无有力措施遏制,借贷宝将很可能造成人数广泛的大规模债务链危机!这种危机让无马哥想到中国以前的企业三角债务危机,2008年美国因金融衍生品导致债权链条过长、风险难控引起的次贷危机,和前几年的温州民间借贷危机。






▲ 企信宝网站上人人行公司信息页面上的用户评论



  ▲ 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可以查到,2016年4月份已有多起涉及人人行的借贷合同纠纷案

执行:极速前进中的失控乱象


借贷宝不但在模式上存在很大缺陷,在执行上的混乱失范,更是备受非议。这也是借贷宝虽然烧了很多钱,但在很多人印象中很low的原因。


这一切,很可能跟借贷宝执行的急速扩张策略有关。“快”可能是九鼎文化中重要的基因。据《南方人物周刊》报道,九鼎的两位联合创始人,吴刚和黄晓捷,生于1977和1978年,分别曾是证监会和央行系统最年轻的处长。而人人行现在的当家人王璐,1988年生,2012年作为研究生才刚到九鼎实习,一年后成为吴刚的助理。据王璐在接受中国新闻网采访时介绍,借贷宝项目于2014年12月开始讨论,2015年“3月份内测、6月份推出、8月份推广,借贷宝就这样以惊人的速度诞生了。”


我们知道,“快”往往是件好事,高效率的体现。但是,超出运营管理能力所能掌控的“过快”,则往往是混乱和灾难的根源。互联网金融相关的企业中,在一年内用户或资产规模急剧扩张的典型,是去年年底出事的e租宝。


与此相比,目前P2P网贷行业排行靠前的几家,比如成立于2007年,国内最早且同样面向个人的拍拍贷,发展10年目前注册用户数不到2千万;创立于 2009年、成交量上千亿的红岭创投,上个月用户数才刚过百万;国内体量最大的P2P平台陆金所,目前用户数也不过2297万。所有这些跟借贷宝宣称半年过亿的用户数比起来,只能算是平稳发展了。




▲ 图片说明:2013年来百度指数比较,比较对象为借贷宝、e租宝和国内排名靠前的两家互金平台:最大的P2P陆金所、在美国上市的宜人贷。可以看出陆金所和P2P总体形势一样,指数不断下滑,而宜人贷却反常强势(大量烧钱引流?),借贷宝则大起大落,跟e租宝类似。

借贷宝在短短一年间用户规模的急剧扩大,伴随着的是丛生的推广违规、欺骗、盗用信息等现象,以及在催收过程中相关人员涉嫌违规、甚至违法行为。


1、推广乱象


去年8月8日启动的借贷宝全国推广活动,可能是互联网企业最大规模的一次推广活动。在这场从线上的微信朋友圈,到线下的小区中退休老人都触及的大型推广活动中,各种乱象纷呈,甚至被不少个人和媒体质疑“传销”。




  ▲ 去年九鼎控股&人人行董事长吴刚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的视频截图


乱象1:微信群里洗脑般的推广





乱象2:以送洗衣粉、充电器等小礼品为名,涉嫌在个人可能不知实情的情况下,获取个人身份证、肖像、银行卡等隐私信息,注册借贷宝账号





乱象3:假借马云、阿里系名义推广





乱象4:涉嫌被盗用的个人信息也能通过用户注册的认证





乱象5:已经注册的用户,不能注销和删除个人隐私信息





2、催收乱象


借贷这种事情,事先的风控没做好,事后的催收必然忙死。借贷宝就是典型,甚至将催收当做产品的一个主要宣传点。“一旦有逾期的情况出现,平台也能通过完善的催收体系,即通过催收管理中心、呼叫中心、诉讼中心以及遍布全国各省、市、重点县的催收团队对逾期的借款人进行追偿。”借贷宝声称会追踪每一笔逾期款,让“老赖”无所遁形。


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有其正当性,特别当欠债的人是“老赖”的时候更是如此。但是,假如欠债的人不是“老赖”,而是被动逾期违约的中间人,则情况有了很大不同。


对于借贷宝来说,更大的问题在于:相当多的逾期问题,平台自己正是始作俑者。正是由于借贷宝自己主打的“赚利差”功能,宣传“没有本金也可以赚到钱”。


那么问题来了,当最后的借款人违约时,债务链上的中间人本来就是没有本金的,又如何有钱来还前面的出借人?对于这种很多中间人被动逾期的催收,本身少了很多正义性,再采用跟对待“老赖”一样的涉嫌暴力、违规甚至违法的手段,不但得不到公众的认可,反而容易激起大家的反感。





微博上有位认证网友“北京九叔”,在年初时就跟九鼎、吴刚和借贷宝激烈开撕,甚至扬言已向中纪委举报吴刚和九鼎违法违规。最近,北京九叔又在其微博上截图爆料,发文斥责借贷宝非法催收,过程中逼迫农村妇女,压榨大学生,暴力催收无底线。










  ▲ 以上为“北京九叔”微博账号上的截图




▲ 网友在“北京九叔”微博上的跟帖评论


北京九叔称这些事件说明,借贷宝在严重危害“社会稳定”。无马哥无法对所有截图证据进行核实,也不完全认同北京九叔及当事人的看法。但是,这类事件符合前面的分析和预测,所以对这类事件并不感到意外。


钱还能烧多久?


钱烧起来的速度犹如森林大火,但是收入相比起来似乎不值一提,新的盈利模式模糊不清,而体量庞大的竞争者却已对借贷宝还未到口的“肉”虎视眈眈。在这样情况下,借贷宝存在很大的生存风险。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整治对行业融资限制多多、资金源本身又面临巨大缺口、甚至退市断流的情况下,给似乎还在意气风发的借贷宝平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1、高昂的运营成本


借贷宝的急速发展模式,也许可以用“以钱买时间”来形容——用户数急速增长带来的是金钱费用的高速消耗。


单从推广成本估算,每发展一个新用户,介绍者和新用户各得20元,共40元;新用户再介绍更新的用户加入,除了双方各得20元外,原先介绍的老用户也可得到 10元奖励。考虑到还有像请羽泉代言等不菲的广告费用支出,所以总体估计,借贷宝人均推广成本,或者说“获客成本”,保守估计至少不低于50元,对于上亿用户来说(假设官方数字真实),也就意味着不到一年间烧的钱可能已逾50亿。








其实如果借贷宝能将获客成本做到50元,放在整个P2P行业中,已是非常低廉了。据年初《华夏时报》一篇报道,P2P行业的人均获客成本,已从早期的200~300元,涨到甚至高达上千元。更大的可能是,借贷宝所获之“客”,大部分是水分;如果折算成同等价值的活跃之“客”,同一时期整个行业内不同平台的获客成本,应该不会相差甚远。


这还没算上借贷宝的庞大人力、运营管理和催收追债等成本。这些成本可都是真金白银花出去的成本,是2轮融资中投资人的钱在供血支持的。可是,这些钱何时能回本、盈利呢?何况,在一篇36氪的报道中,借贷宝副总裁翁晓奇还暗示过,3亿用户量可能才是维持借贷宝用户足够活跃度的合适规模。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甚至上百亿的推广资金,这样的资金需求体量,在中国互金行业堪称天文数字。


2、待解的盈利模式


一般的P2P网贷平台通过撮合借贷双方,从中收取中介服务费,获得平台收入。由于借贷宝搞的是熟人借贷,目前并不从借贷双方个人收取任何服务费用。那么,借贷宝的收入来源是什么、规模有多大,盈利模式是否靠谱呢?


可惜,借贷宝在信息公开披露方面极其吝啬,至今官方没有透露权威可信的相关财务数据。从借贷宝产品中的说明和网上公开信息来看,借贷宝目前阶段似乎并没有稳定、较大规模的收入来源。


从官方的介绍来看,存在收入来源的目前主要涉及两块,一块是在自然年度内累计借入总额超过人民币100万元的,将对超过100万元以上的部分收取年化 0.3%的交易服务费。另外一块是假如借款方逾期违约了,除了需要向出借方支付违约罚息外,还需要向借贷宝平台支付逾期管理费,这块主要用于覆盖平台的催收费用。


以上两块收入目前估计规模并不大,何况拿收取逾期管理费当做盈利模式的说法可谓找死。其它的收入?目前无马哥想到可能的一块,是出借方资金在转移到借款方过程中,可能的资金沉淀产生的利息,类似支付宝在余额宝诞生前多年来的一块“肥肉”。但借贷宝上用户以获取利息为明确目的,估计这种靠用户资金“站岗”而得的收入,恐怕也大不到哪去。


那么,关于借贷宝未来盈利模式的猜测,主要有如下三种:


继续做大用户规模,刷高借贷宝的短期流量,从而抬高其资产估值,用这个到资本市场上继续圈钱。圈钱是九鼎多年来熟悉的游戏,但是从本文前后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不太靠谱。


将借贷宝发展成整个九鼎系的金融理财入口或零售超市,接入九鼎系的越来越全面的其他金融业务,收取入口流量费,或者说入场“渠道费”。新版本的借贷宝中已接入九鼎系的九信金融理财服务。除此外,九鼎旗下还有证券、基金、保险和第三方支付等金融业务。


凭借积累起大规模的用户数,通过今年新推出的企业版,首先提供帮企业发放工资、借款融资的服务,切入企业市场。之后在此基础上,再提供更多增值收费的金融服务来获利,比如后期的企业综合服务、保险、基于大数据的信贷匹配等。


后面两种模式或许能给借贷宝带来持续稳定的收入,但需要足够时间来经营。不过,留给借贷宝的时间可能不多了,原因是:一方面,借贷宝所挖掘的“社交金融”,在井水还没见影的时候,阿里、腾讯等大鳄已在旁虎视多时,支付宝推出借条服务,腾讯正在开发微信“借条”产品,随时可能准备抢食。


而另一方面,借贷宝快速做大用户量的发展模式,需要有大把钱持续烧到能靠企业新业务盈利那一天。问题在于,还能有大把的钱圈进来吗?


3、借贷宝的模式能持续下去吗?


借贷宝先后公布的两轮、总额高达45亿的融资,钱从哪里来,没有正式公布过。九鼎控股股东,也是人人行董事的吴强,此前曾对媒体表示,借贷宝首轮20 亿元的融资,直接找了九鼎原来的LP (有限合伙人)和九鼎投资一些套现后的原股东。而在关于借贷宝第二轮融资的报道中,普遍提到首轮投资的一些股东也在继续跟投。


在借贷宝的盈利模式未明、烧钱推广活动仍在继续、激活众多“僵尸”用户也需要追加费用的情况下,借贷宝是否还有源源不断的资金“血液”输送进来,维持到它至少可以做到盈利业务充分发展、收支平衡的那天?


近期多则与九鼎和借贷宝业务有关的负面消息,使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乐观。先是在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的大背景下,整个资本市场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融资,从监管政策面到市场操作面,都平添了许多限制。比如,九鼎集团在去年年末曾计划新一轮募资,因证监会去年12月21日起暂停了私募等金融类机构在新三板挂牌融资,而石沉大海;本月将实施的新三板分层制度,互联网金融企业也无缘创新层。


而最近的一个坏消息是,据专注新三板的挖贝网报道,九鼎集团截止到去年年底拥有现金41亿,而在未来2年左右,九鼎需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还款36.4亿,另外购买富通亚洲需要支付88.24亿,因此可能面临83.64亿的巨额资金缺口。


这些消息对于急需资金持续“输血”的借贷宝来说,无疑雪上加霜。如果没有后续资金及时供应,快速扩张、没有稳定和足够规模收入流的借贷宝,面临资金断流、甚至崩盘的危险。而这种危险,甚至可能牵扯到九鼎系在新三板和A股上市的两家核心企业,影响上千亿的市值。


去年年底《财新周刊》做了一篇《集资风险显露 高层严令排查》的报道,披露各地打击非法金融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重点监测的多家互联网金融机构中,有已先后出事的e租宝、望洲财富,借贷宝也名列其中。


借贷宝如果出问题,首先亏损最大的是给借贷宝提供了几十亿资金的投资机构或富有的私募投资人。风险自担,这点似乎没什么好说的。无马哥最关注的,还是借贷宝平台上被卷入庞大债务链的普通人,一旦债务链大规模断裂,或许会让数百万用户涉身其中。这层利害关系,让无马哥细思恐极,也望借贷宝的运营者铭记于心,尽快调整措施,避免债务链大规模断裂的可能性真的发生。


最后,无马哥也希望借贷宝的运营者们“勿忘初心”,利用互联网金融为用户创造价值、坚持创新理想的同时,也要尊重金融自身规律、遵守社会伦理法规,补上必要的风控短板,不要让一个互金创新平台,沦为债主让女学生拍裸照当借条这类事情一再发生的温床。



整理转载自 cnbeta_all、网贷之家




E租宝事件之后,P2P这个行业,我感觉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虽然E租宝的确满身疑问,谁都觉得会有问题,但是监管在未介入之前却很难有有效的办法把它跟别的P2P给区分开来,于是就陷入一种博弈困境,这种情况下,带来的问题就变成行业性问题,很多人都说,E租宝跟P2P没关系,不是真的P2P,但是,怎么区别真假P2P呢?所以,一个商业模式,如果都要到了经警察介入才能知道好坏,那么说明这个商业模式本身是有问题的。我个人虽然对P2P总体并不是很看好,但是反过来说,我也不否认这个行业现阶段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积极性,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也不希望E租宝以及后来的大大集团对这个行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只是从监管层来说,现在很尴尬,很怕采取一刀切的模式,直接把这个行业给弄没了。但是如果还是之前的无为而治,不进行比较合理的监管,那么这个行业,E租宝不是第一家必然也不会是最后一家。所以,现在的确是考验监管智慧的时候了。我很早前说,这个行业其实从来不是要不要监管的问题,而是如何监管的问题,不过今天,我不太想谈P2P的问题,大概三年前这个行业能扯的我都已经扯完了,现在再扯也是炒冷饭,还想了解的,其实可以把我过去几年的关于P2P的文字再拿出来批判批判,我感觉大抵都还是结论靠谱的。


我们今天主要还是谈谈借贷宝的问题。最近看到一份文件里面提到,E租宝出事情,然后重点监控一批企业名单,在里面看到了借贷宝的名单,我感觉有点诧异,感觉监管或者行业内不少人对借贷宝的性质并不是特别的清楚,所以才会把借贷宝给放上去,我就闲来无事来写个科普文,谈谈借贷宝的逻辑。


第一、关于站台和背书


在写文章之前,我还是先花点事件扯淡下所谓的站台和背书的问题。我觉得很有必要,E租宝出事情之后,宋鸿兵在山西被围,据说郎咸平在上海被围,前段时间还有几个互联网金融大佬给E租宝站台的帖子被扒出来,然后一顿围攻,说明这个行业极端的不理性和不成熟。所以使得我写文章也不得不把这个章节重点标注出来。免得被人说我是给借贷宝站台,然后哪天真有啥事,把我给围了。


我自认为我写文章四五年了,从未给企业站台和背书,我写了那么多文字,分析了很多企业和商业模式,一般都只是阐述商业模式本身,好坏利弊,尽量只是把事情本身说清楚,然后根据这个商业模式来做我们自己的一些基本判断,但是很少会对企业本身去做一些是非好坏的评价,因为,我们没有能力评判别人好坏。


有时候哪怕企业内部人,包括老板自己在内都无法预测自己公司的好坏,更何况我们作为外部人,对企业不了解,对具体的细节就更不了解了,这种情况,说好,我们也没有能力,说不好,其实我们也没有能力,而且任何事情都是演变过程中的,哪怕我们当下说好,他真的好了,但是能保证他未来还一直好?万一他哪天脑子不正常了,非要不好了,你又无法控制它不乱来。


任何一个商业模式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很多时候只能分析当下的情况,也分析和预测不了之后的转向。像我在2012年写了宜信的商业模式,只能说,在当时,我的分析是对的,但是人家也在不断的根据市场形势做调整,到现在,宜信跟当年也肯定不一样了,诺亚,阿里、都一样,跟我当年写他们的逻辑都不同了,谁也不能把一个人的未来都给预测到了,我们又不是神仙,如同你觉得小学时某个小男孩子,天真帅气,还不错,你能保证这个家伙未来不是个杀人犯?


一样的道理,哪怕我们现在觉得他不好,难道他不会励精图治,然后不断修正,努力变好了么?所以,我从来觉得像我们这些所谓的专家,其实本质都是外部人,这个时候非要去点评别人,我觉得本质都是傻逼。在具体的事物上,我们压根没有能力评价,别以为电视台上多了,台面上讲话多了,就真的觉得自己有能力去评判别人了,扯淡玩呢。我们可能在某一些行业性机会可能看的比别人多点,企业接触得多一点,但是也就仅此而已,而这个压根不足以支撑我们判断企业未来,更无法判断企业好坏。


我自己回头看看,写过很多文字,评论过很多企业模式,在我们质疑他们之后,有一些应验了,有一些错误了,但是我个人是从不在乎这个结论,我一直跟很多人说,看我们写的东西,千万别看结论,结论这个东西,压根不重要,你们要看的是我们的逻辑,看我们的推演过程,这个才是最关键的东西,结论是顺势推导出来的东西,自然而然的事情,别太在意了。逻辑才是过程,值得大家去思考的东西,今天的这篇借贷宝也一样,不要看我的结论,看我思考的过程,或许对大家帮助更大。


我在复星有一次演讲的时候,我说过,在互联网这个领域,压根没有所谓的专家,因为互联网的逻辑本质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来搞死目前市场上的老东西,既然谁都没有做过,又怎么可能有权威呢?所以,对于所谓的专家,大家听听行了,不要膜拜。以前马克思有句话,你觉得别人伟大,因为别人站着,而你自己非得跪着,其实你们压根不比别人差,机会不同而已。


所以,我一直希望民众不要盲目相信专家的言论,要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一个不独立思考的人,永远都是被人收割的命,今天不被这个骗,明天就是被那个骗,注定悲惨。另外一方面,专家也别误导民众,第一没有能力,哪里有能力啊,连人家做什么都不知道,就满口胡言,一顿胡扯,不被人扁,也还真没天理了。


另外,大家也都知道,这几年我做了很多投资,在互联网上,投资了都快200家了,当然金额都不大,少的给个十万二十万,多的给个百来万,所以目前市面很多项目都会拿着我的名义做推广什么的,我有时候觉得也很无奈,但是想想人家刚起步,给些帮助也是应该,所以基本上没怎么管。但是我还是想给大家阐述几个我们的思考,也挺有意思。


第一方面是我们投资一个企业,很大程度真的并非看好一个企业本身,因为我是做早期投资的,早期投资的个性化和随机性都很强,可能就是觉得一个人很不错,或者商业模式喜欢,我就会投资点钱,让他们去试试,这个程度的投资,很大程度是失败率极高的事情,十个九个做不起来的可能性也很正常,所以,我们投资了一个企业并不代表企业就有多好,仅仅只是代表我们愿意让他们去试错而已。成了,我们赚大钱,不成,我们也就亏点钱而已,所以,大家压根没必要把我们的投资太当回事情。


第二个我还是想说下,人真的是会变化的,我们这几年看着很多人从当初创业时候的雄心壮志全部磨成了一个市民心态,生活是会压迫人的,人的心态也经常会变,各种因素下的变化,都不是我们能预料到的,我们也无法给别人的一辈子背书,哪里有那个能力啊。我们投资的时候,公司还是想着做正事的,做着做着,变了初心了,我们也没有办法控制,只能尽量撤资或者认亏出局,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就我个人而言,一般选择的就是亏了就亏了,都随它去了,压根不会去纠正企业不乱来,压根也不现实的事情。所以,这个时候来看,我们的很多投资,都不是你们要跟着投资的理由,大家的现实情况是不一样的,一定要认识清楚。


现在,许多人都来问我这个可以投资么,那个可以投资么,我从来都说,我不知道,我是真的不知道,我又不是神仙,怎么可能什么都知道呢?我们最多可以帮助人分析分析一个事物的商业逻辑在哪里,但是这个世界上如果逻辑可以解决任何问题,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了。许多事情都是反逻辑的。世界上绝大部分事情是不能用逻辑去阐述的,爱情生活工作莫不是如是。

扯的有点远了,我还是回到借贷宝的逻辑上来跟大家扯扯借贷宝的逻辑,其实,最初我是不看好熟人借贷的模式,现在谈不上看好,但是至少到了可以试试的地步,看好不看好的理由差不多一半一半吧。


第二、不看好借贷宝模式的理由


从不看好的角度来看,种信用一般其实我还是觉得熟人之间的信用其实是不高的,这都是看上去很好的信用而已。我这么多年来借了不少朋友钱,其实违约率还是很高的,我们也都不是傻瓜,借钱的时候,都会有基本的判断,但是最后还是违约了,我们基本认为原因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人都是感性的,很多时候对一个人的判断,会因为各种感性因素,反而显得不客观,这个是我们自己的问题,碍于面子也好,感情真挚也好等等,都可能让我们产生误判,而另外一方面来看,人总是倾向于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人家,尤其是在熟人面前,更是虚荣心更强,从而也容易让别人做成错误的判断。大家去想想,为什么同学会上抢着买单的人一堆,因为都想告诉别人,老子他妈的就是混的挺好的,哪怕买完单,一个月不吃肉,都会感觉很爽,这叫打肿脸充胖子。其实还是很多的,越是熟人越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而别人看到有人充大爷,都会觉得人这个人过的不错,其实他妈的压根就是个麻袋而已。


为什么很多人企业员工都会借钱给自己公司?为什么很多企业家都是要上杂志封面,开豪车名马?道理都是一样的,展现给人家看的都是你愿意展现给人家的,并非真实的自己,在熟人面前,这种情况更加普遍。


另外,信用在传递过程中是会失真的。这个其实在旁氏骗局里面是非常普遍的应用,也很有意思。举例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发现很多骗子,其实如果按照正常的智商,你是压根不会信任他们的,但是由于你信任你的朋友,从而你也会因为你朋友信任这个人,你也就会变得相信他们,这种在行骗心理学里面,其实也挺多应用,我们往往会因为对某一个人的信任,而转嫁到对朋友信任的人自然产生信任感,为什么会有背书这个说法出现,本身就是一种信任的转移过程。


很多公司请很多教授来站台,不就是因为觉得这个教授值得大家信任,大家相信了教授,然后就会觉得教授相信的东西,总是真的,这个就是典型的信任过程。人性也是懒,回到最后虽然自己本身可能不信任,但是想想那么有名的教授都信任了,总差不到哪里去,然后就一种基于信任关系基础上的信任转移也就出现了。


这里其实还有个很有意思的心理在中国人身上非常的普遍,就是我们会发现,人在介绍自己朋友的时候,都喜欢把朋友抬高,一方面是给朋友面子,另外一方面是展示自己的牛逼,能认识这么牛逼的朋友,这种情况其实是双赢的格局,花花轿子人抬人就是这个道理,明明是个科长,会说是个处长,明明是个千万富翁,会说是亿万富翁,明明可能家里只有一辆车,会跟你说哪里有车,哪里有房,其实也就是随口说说的而已,这些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都是非常正常的情况,但是现实是不会给人太多的时间去了解真实的情况,所以建立在朋友的基础上的信用扩张的情况就会非常的普遍,因为你对你朋友很相信,自然也就会觉得朋友给你说的东西的信任度会增加,最终使得在实际的情况下,信用的虚假扩张就会产生,在借贷、传销、算命等一些领域,这种情况都是存在的。


有时候为了跟朋友介绍一样产品怎么好,都会以身试法的说,我用了什么什么产品,多久就好了,其实效果并没有那么好,但是为了说一个东西好,人都会说假话,算命、风水都有这种情况,其实算的并不是很准,很多人纯粹就是为了凸显信任这种东西,然后就说,我怎么怎么算的准了,或者会说自己身边人怎么怎么准,现实其实并未发生过这样的情况,我们很多时候为了验证某个事情真的发生过,都喜欢把自己带入,这种带入,并没有恶意,但是却强化了一种信任的概念。


另外,在谣言的传播上,也带有这个特征,为了验证某个谣言的真实存在,都会说自己朋友在边上,亲眼所见等等,都是一样的概念。


所以,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基于朋友信任基础上的信用往往是失真的,在这种失真基础上来拓展借贷,出现的效果应该很难说有好效果,这个是我对熟人借贷模式的一个根本性的不认同,所以在最早熟信出现的时候,我是不看好的。当然还有一个不看好的理由,就是这种模式其实本质是很重的商业模式,所谓熟人借贷,首先必须有大量的熟人作为基础,那么凭空产生社交圈其实是难度很大的,必须要有让大家愿意上来的核心。借贷这种事情,带有很大的隐私性质,谁都不喜欢被人知道自己在借钱,自己缺钱,所以都不喜欢被人知道,所以凭借要借钱这个概念,要让大家上来,我觉得可能性是很小的,非常小,借贷应该是一个附属品,而不是主要目的和手段(当然,我也认为从人类发展历史上来看,金融一直都是人类改善生活方式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从来都不是目的),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小公司要上来做这样的业务,铁定就是没有任何机会,缺乏场景,缺乏起步的足够多用户基础。而且实话说,从门槛角度来看,这个事情的门槛很低,越是低门槛的事情,其实能力越不重要,决定胜负的其实是钱,钱就成了最大的门槛,那么大公司来做这个模式,就比小公司优势大很多,这个是烧钱的过程,下面,我们还可以讲解下为什么烧钱的过程,可能就扯到商业模式本身上去。


就基本上凭借这个,在熟信自命为社交金融之父出来之后,我就直接骂了傻逼两个字,这个年代,提出一个口号是容易的,但是要落地是很难的,社交金融本质上看,是否成立还两说,更不用谈所谓的落地了。


第三、为什么借贷宝可以试试


那么我们继续下去谈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这个模式又值得试试呢?我们做投资,其实本质上都是悲观的积极主义者,或者积极的悲观主义者,什么意思呢?其实投资就是垃圾里捡宝贝的过程,我们一辈子都在否定各种商业模式,只有不断的否定和质疑,然后才可能激发各种有效的探讨,激发别人的反对和质疑,然后从中,不断的寻找其合理的可能性,只要能到一成的可能性,那么就意味着机会出现了,资金有限,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你不可能什么模式都去投资,需要的就是不断的质疑,肯定,再质疑,我们在互联网上也不断的骂人很大程度也是希望有人跟我们辩论,寻找合理的点,激发我们的思考,一边倒的市场是没有机会的。当然也试图在这种批判中看看创业团队的反映,因为创业路上,遇到的问题一定比我们的批判更激烈和更凶险,连我们的批判都无法接受,这种团队趁早回家,玻璃心是不适合创业的。


为什么熟人借贷模式还是可以尝试着试试?我觉得主要还是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其实就是商业模式本身的优势。我估计到现在为止很多人都没弄明白,什么是借贷宝,很多人把他跟其他网贷机构放在一起,就说明起码的调研工作都未曾做过,借贷宝其实是国内唯一一个真正的P2P模式,也就是所谓的信息中介平台,曾经拍拍贷算一家,但是我们发现最近拍拍贷开始也出现了各种保本保息的投资了,那就说明我当初的判断,一个都在兜底的市场是不太可能出现不兜底的商业模式的,坏人当道好人怎么活呢?当初这篇文章被很多地方用《P2P的世界狼群不欢迎羊》作为标题到处推送,张俊还写了很长的一篇文字跟我辩驳,不知道这个算不算是我赢了当初的辩论呢?


在美国市场上,基本上是两类互联网的借贷模式,一类就是P2P,PROSPER,一类就是各种网络贷款机构,譬如ONDECK这种商业模式。中国则其实只有后者,全都是放贷机构,而前者只有当初的拍拍贷,如今出现一家借贷宝,这种商业模式的核心就是我只是负责搭建平台,我做到了P2P的三个基础性职能,第一个是让借款人和放贷人都到平台里来;第二个就是有效撮合放贷过程,帮助起草电子合同,帮助资金转移等等;第三个就是借款人逾期之后,帮助追讨,诉讼等等,他本身是不介入双方之间的借贷风险的。也就是放贷人,给谁发放贷款,发放给谁,他都是不介入的,你自己定,定了,我就帮你放出去,到期我帮你收利息,不还,我帮你催讨,但是坏账,跟我没关系,都是你自己的事情,这种商业模式,本质来说就是个婚姻介绍所模式的平台。


我搭平台搞活动,让大家都来相亲,来以后,你自己看,你自己挑,挑谁,选谁,都是你自己的事情,结婚以后,跟我没啥关系,离婚了也别怪我,最多我来帮你劝导劝导。这样的商业模式是没有信用风险的,所以从投资角度来看,最坏的结果是做不起来,却不会出现很多负面问题。但是做起来了呢,试想中国老百姓都把自己正常的借贷放到在线来进行操作,那么市场该是多么巨大的?我前面的两点质疑,更多集中在熟人之间的信用度经常会失真,但是从借贷宝的角度来看,那是你自己的事情,跟我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反正失真的后果是不需要我承担的,没有我,你反正也借钱,有我,我让你借钱借的更好,而且还可以杜绝说不出口的情况,现实中的情况就是如此啊,很多人碍于面子不好意思不借朋友钱,很大程度不是怕不还钱,而是怕到期要钱很不意思开口。借贷宝是否就可以把这种不好意思,说不出口的问题就解决了,我只负责借出去,甚至对方都不知道这个钱是谁借给我的,到期不还的时候,借贷宝负责催收追债,真追不回来,那也没有办法,商业从理论上来看,我个人感觉还是一定的市场存在的。也是值得试试的商业模式。


第二,另外,有个看好的理由其实在金融逻辑上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金融借贷层面来看,其实一般同行的规则是,小钱借贷更看个人还款意愿,大钱借贷则更看重还款能力,金额越小,意愿更重要。几千块钱,几万块的事情,更多不是还不还得了的问题,而是是否想还的问题,但是大钱不是的,大钱就是跟意愿毫无关系了,你他妈的就是真想还钱,但是你就是没有钱,没能力赚钱,那也是毫无用处。在这个角度来看,熟人借贷模式隐含的意思就是建立好足够的催讨机制,让借贷个体更愿意归还资金,而在过去个人私下借贷的情况下,你独自催讨,说不出口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则是的确催讨成本太高,几千几万的事情,要花费的精力可能也不小,所以,往往就拖着算了,使得借款人缺乏还款意愿,而借贷宝的逻辑就是统一这块业务,批量化规模化之后,加大对借款人的催讨力度,从而增加还款意愿,也能降低一定程度的违约情况出现。使得这个商业模式也有一定的可尝试性。


借贷宝里为了增加还款意愿,也设计了一个所谓赚利差的商业模式,本质是一种信用溢价。从商业角度角度来看,信用本质也是有价值的,市场上其实一直存在各种信用溢价的情况,许多国有企业,低成本的从银行贷款,然后高成本的放贷出去,都属于这种情况。在个人借贷上,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社交关系,产生的信用值是不一样的,导致每个人借贷的成本是不一样的,譬如我有个朋友,我感觉他的信用还行,但是他的社交不够我广泛,缺钱的时候,借不到钱,所以愿意相对较高的利息向我借钱,我的信用很好,社交广泛,很多人不愿意借钱给我这个朋友,但是却愿意很低的成本借给我钱,就给了我信用溢价的机会了,我5%的成本借钱,然后18%的利息发放出去,这种情况使得我就利用信用有了赚钱的机会,这种情况,因为有了借贷宝就自然使得借贷宝的市场就有了活跃的可能性,但是这里我还是想说明个情况就是,这种信用差,本质其实是个担保的过程,跟自己借钱出去是差不多的,一旦出现你借出去收不回来的时候,就必须自己垫付资金。所以,这本质也是一种扩杠杆的行为,还是要必须小心,别让自己背负过多的债务,使用太大的杠杆。


(插播一条,欢迎大家关注“江南1535”公众号,西湖边的互联网金融茶馆,欢迎更多朋友的加入,扫描文末的二维码(也可点击阅读原文)即可与江南愤青一起开茶馆。当然也欢迎年轻人来这里喝茶、创业、扯淡、装逼!我个人微信号jn1535cg)(PS:如果转载此文却删掉这条的朋友,直接拉黑,绝交!)


第四、我们在谈谈商业模式中钱的问题


从商业竞争角度来看,在相对低门槛领域,事实上,能力是第二位的,钱是第一位的,我看过程维写的嘀嘀打车回忆的文字,几年时间他投入的几十万变成了几十亿,在这个回忆过程中,自然团队很牛逼是对的,但是市场上真的只有这个团队最牛逼了么?显然不是,腾讯最早意向性投资的团队并不是嘀嘀打车,而是北京的摇摇打车,曾经的老大不是嘀嘀打车,是摇摇,他们当时眼里的对手并不是嘀嘀打车,而是易到打车。但是为什么败了呢?第一在拒绝了一个极为有钱的干爹腾讯之后,腾讯转手投资了嘀嘀打车,然后阿里投资了快的打车,于是市场上开始了所谓的补贴大战,当然还有一个背景就是,支付宝和微信开始了所谓的支付抢夺战,进一步加大了对司机的补贴力度,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摇摇打车就死了。


其实摇摇打车的背景也不差,红杉和徐小平投资的,但是在腾讯和阿里面前,还是没钱啊。在这样的市场里,能力显然有用,但是用处并不大,这个世界上你是要相信很多东西的,能力再牛逼,在强大的实力面前,能力是没用的。一个再好的赛车手,给你一辆拖拉机,你能赛得过一个垃圾开一辆兰博基尼?别做梦了。


我以前一直说,能力这个东西,一定是同一成本基础上比的是能力,在成本不一致的情况下,能力是压根无法比较的,大妈2000点瞎买的股票,专家5000点买股票,前者哪怕是傻逼都比后者再牛逼都赚钱,不是能力问题,是成本问题,钱多意味着你可以更低的成本去打那些能力比你强的人,再能干都打不过你。过去几年传统企业在互联网公司面前节节败退很大程度不是能力不行,而是因为大家的成本不一致,互联网更会讲未来的故事,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无处可去的资金,就去追逐这些虚无缥缈的故事的时候,给了很多很多的融资,一个未上市的小米估值几百亿美金,一个团购估值一百多亿美金,同样做电视的乐视估值千亿人民币,这个时候,足够多的钱,都可以让他们拿着很低的成本跟传统企业去打架,这个架怎么打?能力已经无法说明这个事情了。


所以,低门槛竞争领域,很大程度是一个烧钱的活,谁的钱多,谁理论上就能砸出更多的商业机会。在融资能力而言,谁能比九鼎更有融资能力呢?这点已经基本上毫无质疑的可能性了,而熟人借贷很大程度上比拼的是两个能力,第一个是谁能有更多的人来借钱,第二是谁能有更多的人来放款,第三个其实就是他们之间还是要熟悉的。这个没有海量人群做基础是压根不可能的,人群怎么来,唯一的答案,只能就是烧钱了。


现在的社会跟十年前是不一样的,十年前的社会,钱就那么点,给了你,就给不了别人,所以淘宝拿到了钱,基本上别的一样的商业模式就可以死了,但是现在不是,现在有钱的人多了去了,现在的社会,你拿了钱,别人也能拿到钱,甚至更多,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现在的商业之争,已经不是简单的创业者之争,还包括了背后的投资人之争。显然在钱这件事情,能跟九鼎一争高下的人并不多,所以有人说我黑熟信,却转身说借贷宝好,然后说我人品不好。呵呵,这个事情要分两个层面来看,第一,我从来没有说过我人品好,所以怎么说,我无所谓。第二就商业逻辑来看,我已经阐述了逻辑,因为熟信钱不够多,所以,在熟人借贷模式里,熟信毫无机会,但是九鼎至少可以姑且一试。未必一定能成功,但是概率上大很多。当然,熟信团队也很优秀,说不定也能杀开一条血路,这些都是未知的事情。我只是简单的就事论事罢了。


第五、为什么借贷宝会有非法传销的事情出来


前面说了,这个事情本质是个烧钱的事情,因为只有烧钱才能让大量的客户上来注册,于是就引来了借贷宝轰轰烈烈的注册就送钱的被称之为传销的活动了。事实上,认为借贷宝的活动是传销的,基本上大多数都是人云亦云,我前几天在香港跟几个基金经理聊天的时候,他们说九鼎怎么去做非法传销的事情了,太不靠谱了。我就说,你们了解过借贷宝么,下载用过么?他们都说没用过,那我说,那你们怎么知道他们是在做非法传销呢?他们说微信公众号看的,还说央视都报道了,我就挺鄙视这些人的,不过想来世界上值得关注的事情很多,的确不会有很多人去把每个事情都深入了解的,也就释然了。事实上,这个世界,有太多人对于陌生的事情,都是不想去了解,习惯性的跟着别人去人云亦云的,然后散播这些消息,本质不一定是人坏,而是传播成本很低导致的。但是那些每天刻意传播借贷宝骗局,传销,那么肯定是别有用心了。


借贷宝为了让大量的用户上线撮合借贷,就用了一个很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注册就送钱的方式,这个方式,其实嘀嘀打车、快的打车都用过,无非借贷宝更野蛮,他不但注册就送钱,你注册了之后,再拉人,就再送两次钱,这个时候,使得送钱的力度就极为巨大,理论上一个人专门做拉人头来注册可以获得近百万的补贴,市场于是一下就疯狂了,各种拉人头的方式,闻所未闻的方式都出现了,这个时候你不得不相信中国人真是无所不能。当然带来的负面结果就是各种非议借贷宝的情况都出现了,非法传销的言论也就铺天盖地出来了。从道德层面,其实我们是无法看问题的,毕竟很多人喜欢,很多人不喜欢,但是我们探讨问题,更多还是商业模式本身讨论,我们发现很多专家也好,也都会因为自己不喜欢一个人,或者不喜欢一个公司,然后就喜欢非议他,会脱离事物本身的是非去谈论问题,我觉得我们看人看事还是要分开,一个坏人也会做好事,一个好人也会做坏事,脱离事物本身看问题会不客观。


那么回到事物本身来看问题,什么是传销,什么不是传销,简单区分这两个,非常容易,基本上只要看这个模式的盈利模式是否依赖下线(你拉来的人)来完成和实现就可以了。这个很容易理解,传销中,你需要拉人头,这些人买了你的东西或者加入某个体系,他们是需要付费的,他们一旦付费,你就可以提成,然后他再拉了人进来,那么你和你拉来的人,都可以分这些新进来的人缴纳的钱,这个模式演变下去,就是必然使得下线要继续骗下线的钱,才能赚钱。


但是借贷宝是这样的么?借贷宝注册是不需要任何费用的,不存在上下线的说法,他的本质就是注册了就送钱,这种模式下,推广获得的收入是不需要下线来承担,所有的费用都是借贷宝自己拿出来的营销费用,更多是相当于借贷宝花钱买用户的行为,这种模式跟传销有什么关系?对于加入借贷宝的用户而言,你爱拉就拉,不拉就算的事情,是没有压力的,没有任何损失,但是传销过程中不是这样的,你如果不拉来下线,那么你就会损失会费或者购买商品的费用。两者本质区别,没必要混淆。


第六,顺便谈谈流量的看法


说了那么多,很多人还是问我到底看不看好借贷宝,我个人感觉就是可以试,值得做,但是我还是觉得单纯做熟人借贷的频率和痛点都不够,还是需要强化用户粘性,最近我跟好多香港的二级市场的基金经理在谈流量的问题,真的很验证之前赛富那谁的话,80%的钱都掌握在傻逼手里。我感觉他们对很多事情的认知,都处于天真烂漫的阶段,如果不是处于相对好的机构,这些人到市场里去,基本上可以被当小白。所以很多人很牛逼,并非你真的牛逼,只是你的机构很牛逼,别把自己看的太重要了。


我们的互联网都在说,得流量得天下,真的是这样的么?其实还真不是这样的。我们的互联网世界里有很多人都得到过海量的流量,但是最后呢?都死了。人人网、开心网,多了去了,都曾经有过巨大的海量流量,但是结果呢?都死了,天下也被瓜分了。很大程度上来看,得流量得天下,这个话是有应用场景的,对于更多的依赖人群特性带有普遍性应用的产品,流量是有效的,但是在很多场景流量其实是无效的。我们看到很多产品,其实流量是很大的,但是流量获得之后的用途在哪里呢?看不到,也就失去了变现的可能。也就是看上去热闹而已。


为流量而流量毫无意义,流量是需要转化的,尤其是屌丝流量,可转化的点其实是很小的,这种盲目的,不精准的流量用途有限,没什么意思,要比流量,说句难听点的,其实公共厕所的流量也很大,但是问题这种流量转化成什么呢?我看到一些公共场所里通过广告变现,这种流量或许还有点意义吧,但是散乱无序的流量是很难形成效应的,从品牌角度来看,公共场所的广告给人感觉很LOW,不但无助于提升逼格,还降低效果。而从精准广告投放来看,又找不到合适的产品,这种就是无效流量,你也总不能指望在公共场所里卖方便面吧。但是同样是流量,在网吧里的流量明显小于厕所的吧,但是他带来的价值就明显大很多,可以转化为可乐、方便面等一些产品的变现。

流量我自己认为的两个特征,第一个是精准,一旦精准,你会发现,哪怕不用海量,也是有价值的,所谓精准,就是你要做的事情,跟你所获得的客户是对应的,你开个餐馆总是喜欢来一帮吃饭的人,而不是来一帮打牌的人,你开个金融机构,总是希望来一帮有钱人来存钱,而不是来一帮屌丝来浪费你精力的。第二个是有横向扩展的现实可能性,很多流量因为某个痛点进入你的体系,这个时候你要沉淀这些客户,那么就需要给这些客户提供可以被横向拓展的可能性的新产品,如果无法提供这种产品,那么客户也很快流失,变得无效。当年开心网,因为偷菜,抢车位来了一帮客户,但是来了以后呢?开心网还天天想着开发抢这个抢那个的游戏,然后,然后屌丝流量都腻歪了,嫌烦了,抢个头啊,就走了。


线下很大程度由于能力有限,容易形成两个障碍,服务端,由于接待能力有限,真有海量客户来了,其实也接待不了,所以必须在有效接待客户群体之间实现利润最大化,才是王道,于是流量端就容易变成一个辅助性的入口,而不是依赖性的入口,他们的低价往往只是辅助性的噱头而已,多了,其实对他们意义并不大,所以很多团购或者其他一些营销手段,总是以为靠低价引流,商铺都会开心,还真未必。因为不赚钱。而从用户角度其实也并非真是低价了就会去一个商铺,用户习惯是到了一个地方,会看看有没有优惠,有了就用下,没有了也就没有了。没人真傻到因为某个地方便宜,然后打车半个小时跑去吃,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纯粹低价折扣的营销方式其实也很有限。


我听到很多人说,我们有了流量就可以做这个做那个,事实上,你有了流量,还是这个做不了,那个做不了,因为不重叠。有人来吃饭,你非要给他按脚,流量有个屁用,从这个角度想下去,其实我们现在很多超级大流量的APP,到最后都一文不值,因为,缺乏变现的方式和可能。大姨妈这种软件,基本上女孩子都会装,但是装了以后呢?你还真指望在大姨妈上卖卫生巾么?真卖了,也卖不出去啊。我们要区分很多东西,很多人说,这个产品挺好的啊,我就经常用,世界上有很多东西,你觉得很好,那么给你提供产品的人肯定觉得很不好,除非你付费,你他妈的免费用人家东西,当然觉得很好了,前段时间有人说UBER很好啊,刮风下雨天,车都来,还便宜。所以一定能打败嘀嘀打车,我说,不刮风下雨的时候,你用UBER么。他说看情况啊,有时候用滴滴的,我说那不扯淡么。你不好的时候,想到人家,你好的时候,又看情况,这不是绿茶婊,心机婊才做的事情么,你们对UBER来说,其实都是垃圾客户,又想好服务,结果他妈的还要价格便宜,你真当人家是做慈善啊。这个世界,一定要记住,你觉得好的东西,在给你提供服务的人身上考虑的问题是,是否从身上能赚回钱,如果不能,那么就无法持续。免费也好,补贴也好,本质都是为了有一天让你无法离开然后再狠狠杀你而做准备的,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么就是铁定失败的。为什么O2O必死的很大逻辑就是,因为线下永远无法被垄断,无法被搞死,那么你的选择一定就会有很多,真正意义的成功的O2O,其实是没有的。为什么滴滴打车、UBER最后都做到了专车上去,因为通过司机是无法形成排他的,这些司机本身就是在马路上跑,跑来跑去,并不会对UBER和滴滴形成根本性的依赖,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对UBER价值不大,而那些专车司机,本质是黑车司机,他们要获客只能对这个平台形成依赖,于是价值就出现了。


我很多年前写过平台的商业逻辑,大家可以去看我的书,这里就不提了,一定要记住,不是什么事情都能平台化的,平台化的前提就是低门槛领域的两头散乱的需求能通过一个平台有效粘合,这个平台能降低你的成本,提高你的效率,让人人可进来提供服务或者被提供服务,否则意义不大。他里面最大的效用就是边际成本递减带来的有效性增加,专车司机,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成本是零,通过滴滴就可以养活自己,AIRBNB,反正家里房子空着就是空着,出租出去,就能获得额外收入。如果边际成本很高的东西,是不适合平台化的,什么养车平台,什么医生平台,等等,可能可以优化效率,但是缺乏依赖可能,那就是很难平台化。这个问题,可以看我的文章。


为什么提这个事情,主要是我感觉借贷宝第一波通过砸钱的方式的效果未必好,因为巨额的奖励,来了很多的所谓羊毛党,这些人用一切办法拉来了很多人,但是这些人都不创造效益,中国人口太多,你在一个国家里做全国性广告,看上去海量人群来了,实际上因为你要做的是熟人借贷,所以这些人很大程度上的意义不大。所以全国推广,还不如一城一地的做,甚至一个个公司的做会更好,你要想办法把特定联系的人圈进来,光靠人数多的价值并不精准。第二个,沉淀了足够的用户之后,我感觉借贷宝还是要考虑横向边际的拓展,纯粹依赖借贷,这个虽然粘性很强,但是毕竟是低频交易。钱就那么点,朋友就那么多,如何让人因为钱在这里,从而把其他的高频交易都放进来,这种低频转高频的打法,虽然还没有成功的案例,但是值得尝试,在互联网上标准化的流量获得,基本上已经被BAT给垄断了,这种情况下,只有差异化,个性化、半标准化的东西,才可能有所价值,这类产品必须具备的基本优势就是客单价要高,频率虽然不高,但是客单价要高,否则就意味着成本和产出极不成正比。所以我感觉借贷宝很可能会以熟人借贷为基础,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理财交易服务平台,同时还给了很多人或者企业进行资金撮合借贷的工具性平台,这两个事情一做起来,那将是非常具备想象力的事情。


本来后面还想讲三个问题,监管问题、税负问题、战术打法问题。时间有限,就不细说了,先写到这里。有什么问题的可以加我下微信jn1535cg,另外也欢迎大家成为我杭州凤凰山脚下的互联网金融茶馆的股东,名字是江南1535。谢谢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