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CG行业有没有遇到了我这么问题的,何去何从?




我的情况有点特别,我也认为正是这种特别导致了目前的状况,就当我闲来无事鬼扯一下吧。1.行业的选择:大学毕业时候家里人脑溢血,在医院陪了3个多月,等我出来找工作的时候,校园招聘基本都结束了,在社会上找了一圈,大大小小面了100来家公司,一开始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能知道自己不要什么,而且觉得面到最后PASS掉其他人才能为自己找到一点存在感,只有一个公司没有拿到offer,但是转念一想,这些公司都不是太好,竞争虽然…




分享一下前辈呕心之作
@求知者

阳光无处不在
——4年工作实习回忆录
前言
记得5年前上JA课堂,强生的HR给我们讲职业起航,具体说了些什么我已不太记得,现在回想起来,只剩他的结尾还残留在脑海中。他说,如果有一天,公司和老板不认同你的业绩,也不要紧,因为市场会看到你的努力,总有一天,猎头会带你去更体现你价值的地方。如今想想真是相当的高瞻远瞩,站在离职的尾巴上,决定好好更新下我的回忆录,书写个人第三版工作回忆录。写第一版时还是大四的寒假,心高气傲,以为拿了几个华丽丽的offer就可以指指点点;半年前扩充第二版,加入了不少工作中的感悟,苦过才知道何为苦尽甘来。如果说当初的苦更多来源于身体的话,那现在就是彻底的“心”苦,真心辛苦,看穿世间凄凉。
谨以此文,与曾经一起奋斗过一起苦过的战士们共勉。


从开始到现在
我想从这个人开始说起。这个人,没有人人,没有开心,甚至连MSN也注销了,在我们全班眼里,她是一个神秘的人物,除了记忆,她没有留下任何东西。金蕾蕾,现在很少有人记得这个名字了,大一刚进校时,我们以为她是辅导员,对学校对老师对这我们看来全新的一切那么熟悉,直到自我介绍时,她说她是从旅游管理转系而来。从来不曾说自己是留级,以致于当她决心离开我们时,有那么多人感到惊讶。不是温州就是宁波人,高中时来上海念书,大学沉浸于自己的理想,要做世界500强的靓丽女子。她抽烟,优雅得一根接一根;她把我们当成部下。大一,她一共读了3年,第一年在旅游管理,第二年在经济,第三年在浙大,女中韩寒,她从未上大二。我们那年大一临近尾声时,她毅然提交了退学申请,如果华师大给不了我世界500强,那我就从头开始。离开,也许是最好的解药。在西藏度过那个夏天后,金蕾蕾投身高考,考入浙大。
接下来的故事,应该是她发奋图强,在世界500强的面试中过关斩将,拿offer拿到手软,可惜故事只是故事。我大四的那个春节,意外收到她的祝福短信,她说,她已经是几个孩子的母亲了,老公是某外企高管,德国人,如果实现梦想那么辛苦,何必不换一个。
生命存在太多活法,从开始到现在,理想是否只是一个梦,只够睡时想一想。
毕业两年,不停得思考。
两年前的职业取向和现在是否还一致。
两年前的五年规划和现在是否还一致。
两年前的那些担心和现在是否还一致。
不会有回归,只剩下回忆。


世界500强
金蕾蕾虽然走了,但她却把要进世界500强的理想根植在我脑海中。大一的时候听到世界500强,眼睛都在发光,那是多么遥远多么闪耀的称号,大学毕业时我们班进世界500强的比没进的多得多,原来工商银行、中国移动都在世界遥遥领先,扬我大国之旗。
话虽如此,我的每一份实习倒真和世界500强有关系。
我的第一份实习在一家保险公司,一提起保险,大家都觉得是丧尽天良的地方,举国知其臭名的平安保险,把整个圈子都染黑了。跑到外头我都不好意思跟人家说,一说人家准说你当啥不好,专当骗子。所以不能这么说,我对外宣称,我在世界500强里面排第7名的ING荷兰国际的子公司里面干活。ING不知道啊,F1看不,F1官方赞助合作伙伴,烧钱的地方。我实习的部门是市场部,别看我现在做的是MKT,那个市场部简直不能叫市场部,有点像以前的宣传部,专贴红字报,表扬销售业绩好的员工,整天就在那里想,怎么鼓励大家吹嘘保险好,卖给更多的人,要奖励,物质的,大大的。我在里面干了2个星期,除了洋洋洒洒留下万言赞美之词,也就剩下一个年度表彰的video。
我对500强的痴迷程度,一度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当时除了麦当劳的收银员,其他的岗位我都会去投一下。继续来说说我的第二份实习,说是实习,其实和小包工头差不多,比民工稍微高级一点,当时有个企业正好在搬迁,从市中心的上海火车站迁往漕河泾工业区,典型的下乡计划,我每天的工作职责就是检查施工情况,哪里有漏水,哪里墙纸没贴好,哪里灯具开关不灵,哪里的墙角不是直角,哪里发霉了,哪里的房间应该施工完毕却还没有完工,等等等等。顶着40度的高温,戴着安全帽,挂了小毛巾,纯粹一外来低端务工者。一边做一边还愚蠢得想,我这是带着一颗崇高的心,做卑微的小事。两个月后,我彻底黑了,从此以后没有恢复过来。这家公司不是民营企业,也不是黑煤矿,它位列世界500强行列,叫做飞利浦。

FMCG中的优等生
多年后回想起我的非世界500强不去,当真是如儿戏般愚蠢,并非每家500强都如此优秀,经历了那么多,才有资格说说什么样的公司才是应届生该去的好公司。
大学生刚毕业时,对未来充满期待,同时也有一丝的恐惧,他们其实很难看到自己几年后的模样,所以对他们来说,公司能提供的薪水、专业培训、出国机会,是他们最为关心的。这话是联合利华的HR说的,在此我深表同意。
看了那么多人,咨询了那么多猎头,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公司,或者说优秀的管理培训生体系,应该是这样的:
- 公司牌子足够响亮
- 较快的升迁速度和可预见的成长轨迹
- 有竞争力的薪资
- 允许新人成长甚至犯错的环境
- 有机会接触商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曾经也思考过,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区别。大公司里你是一个螺丝钉,有你没有你都一样,你就是一个干活的;在小公司你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尝试各种工作,最后选择自己擅长的。这曾经是一个理论,现在是彻底的“愚”论。我确实看到大公司里一些没法换的螺丝钉,一不当心就可能铸成大错。说小公司是毕业生成长的试验田的人,根本就没去过小公司,你啥都不会凭什么让你尝试,小公司比大公司更注重现金流,注重运营的严谨,因为他们抗风险能力比大公司差,被你玩死了谁来负责。退一万步讲,就算你在小公司里练就了一身本领,你怎么让市场认同你,凭什么让猎头来找你呢?我本人虽然没进FMCG的优等生公司,但凭借大公司的名望,依然能获得猎头和那些优等生的青睐。这一年来,上海滩几乎所有的顶级FMCG都来找过,强生、联合利华、欧莱雅、卡夫、汉高、庄臣、雅芳、费雷罗、雀巢、不凡帝、LVMH等等。
你去问猎头,钱重要还是title重要,10个里面有9个会告诉你title重要,有了title钱自然会来。一个适合应届生成长的公司,应该有完善的培养体系,你得知道你工作的第一年要把注意力放在哪里,哪年开始可以锻炼完360度营销,何时有机会接触新产品上市计划,自然而然的,第几年升到哪个title也是你必须要知道的。有些公司在这方面就做的很欠火候了,说是招管理培训生,结果3,4年过去了还在最底层做简单的市场助理。
为什么说你的起薪很重要?因为从此以后你的涨幅是和起薪高度关联的,我们谈加薪是算百分比,公司可不会关心你的base是多少。记得去年我年薪涨了3%出头点,换成月薪也就一个月100多块,惨不忍睹。即使是你跳槽,和你谈工资时也就加30%,正常情况撑死了不会超过50%,所以不要说我刚工作不在乎钱,开多少都无所谓。
公司对新人的容忍程度和对新人的投入一样重要。每家大公司一年都几十几百得招应届生进来,三年后这些管理培训生至少走掉一半,很多人走是因为无法忍受公司的文化,刚开始工作自然免不了犯错,年轻人需要合适的土壤来成长。
这份工作最好能给你提供接触商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机会,这对你的成长是有巨大帮助的,有些工作看似华丽,却始终如空中楼阁,叫好不叫座,没法落地促进销量,导致各方都认为你只懂花钱,不懂商业。
纵观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各大企业,我认为符合以上条件的公司只有六家:宝洁、联合利华、强生、欧莱雅、高露洁和庄臣。其他的公司,纵使玛氏能开出行业最高的薪水,纵使箭牌的市场占有率高达80%,纵使乐天提供完备的出国培养计划,纵使雀巢在世界500强中名列前茅,却仍无缘入选此名录。
简单说说这六家的特色。宝洁是培养未来指挥官的摇篮,宝洁出身的人擅长高瞻远瞩,跳槽一般会去做管理层,如果只是执行层面的位子,并不适合宝洁出来的人。联合利华号称FMCG的黄埔军校,对投资回报的严谨是其特点,如果旧产品可以赚3块钱,新产品只能赚2块钱,它家无论如何都不会推出新品的。这不是一个笑话,这行业里还真的有非常多的公司在做这样愚蠢的事。强生的人对逻辑分析和商业的把控能力特别强,数据分析特别强,一眼就能看出business model里哪里出了问题。欧莱雅在行业里一向口碑不佳,因各种八卦而出名,传言屡屡上演宫心计,然则欧莱雅的人却真的是能上能下,往上能进入奢侈品行业,他们凭借对美和艺术的独特眼光,在奢侈品的水池中翩翩起舞。往下能管理低端化妆品以及个人护理用品,宝洁的SKII和玉兰油常会青睐欧莱雅人才,此地可真谓女人的天堂。高露洁在行业中一向以文化nice著称,工作节奏相对比较慢,对人的关怀程度是行业里最好的。唯一不够吸引人的地方也许就是地理位置,无论是广州还是扬州,要留住人才都不容易。最后一家是低调得出奇的庄臣,近几年很少看到他们招应届生了,美国家族企业,产品够吸引力,MKT的基本功非常扎实,对数据的敏感度也相当高。
当然,如果你没在大学毕业时直接进入以上的公司,在工作2,3年后照样有大把的机会跳槽,据我所知像联合利华和欧莱雅愿意尝试、并接纳各种出身背景的人才,即使你来自二本院校甚至大专,即使你只在local的化妆品公司干过,你都有机会进入黄埔军校,接受再教育。毕业2年以内的人照样可以申请宝洁的管理培训生,和应届生一争高下。其实,这几年开始宝洁越来越多得通过社会招聘选材,只不过他们和应届生的title会是一样的。强生比较看重出身背景,和卡夫喜欢名企背景不同,强生注重的是大学,如果你有美国MBA,将大大增加你进入的机会。

成功者的特质:百折不饶的精神
英雄大抵都在这个时刻蜕变,经过某些刺激,在逆境中成熟起来,终于成为一代剑客。我们无论是找工作,还是开始进入职场,都离不开自身的修炼。以下内容可能更适用于应届生,望各位年长看客谅解。
我在鸿仁培训时,西门说他的拿手好戏是讲管理培训生多项雄霸天下特质,我也来讲讲,这是其中一项。抛砖引玉,先从讲故事开始。上世纪30年代,一位犹太传教士每天早晨,总是按时到一条乡间上散步。无论见到任何人,总是热情地打一声招呼:“早安”。其中,有一个叫米勒的年轻农民,对传教士的问候一直很冷淡。在当时,当地的居民对传教士和犹太人的态度是很不友好的。然而,年轻人的冷漠,未曾改变传教士的热情,每天早上,他仍然给这个一脸冷漠的年轻人道一声早安。终于有一天,年轻人脱下帽子,也向传教士道一声:“早安。”
好几年过去了,纳粹党上台执政。这一天,传教士与村中所有的人,被纳粹党集中起来,送往集中营。在列队前行的时候,有一个手持指挥棒的指挥官,在前面挥动着棒子,叫道:“左,右。”被指向左边的是死路一条,被指向右边的则还有生还的机会。传教士的名字被这位指挥官点到了,他浑身颤抖,走上前去。当他无望地抬起头来,眼睛一下子和指挥官的眼睛相遇了。
传教士习惯的脱口而出:“早安,米勒先生。”米勒先生虽然没有过多地表情变化,但仍禁不住还了一句问候:“早安”,声音低得只有他们两人才能听到。最后的结果是:传教士被指向了右边——意味着生还。
不得不从大家关心的网申面试说起。把网络申请作为公司校园招募/实习生招募的第一关,现已广为500强公司所接受。这主要是因为申请人实在太多。与网申如影相随的是被鄙视,其中又以“中华阴才”尤为突出,每次网申成功都像买新股中签般艰辛。有一次,中华英才的副总裁给我们做讲座,台下座无虚席,完全不是大家想听听牛叉讲演,包里都揣满了香蕉皮烂番茄,等着去砸他的场呐。好不容易熬到Q&A环节,有学生大义凌然发文:你们公司是怎么筛选人才的,我XXXXXX(以上内容省略,主要是说明此人多么牛逼),为何一直挂。副总裁嘴角露过一丝奸意,“同学们买过彩票没,这过网申和中彩票的概率是一样大的。”全场哗然。
那怎么样的人能够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走向辉煌呢?说一个我亲历的故事。
在联合利华做校园招聘时,我们一伙小实习生加班成性,没日没夜赶工。一日,突然有个人敲门进来,瘦瘦高高的,其貌不扬,一眼就知道不是公司的人,气场和这幢楼也太不符合了。他说,他是安徽某某大学的学生,请我们务必把他的简历和致HR的信转交给HR。我说,校园招募已经结束了,我们不方便这么操作。他说他在二面中不幸被淘汰了,希望能有个机会死灰复燃,当我们质问他如何进来时,他笑笑说,我有我的办法。说完就潇洒得离开了。当场所有人都傻在那里,震惊最近怎么怪人辈出,直到我们拆开那封信。
信说的是他的此次联合利华之行,可谓一波三折。联合利华在中科大宣讲会,庞大的会议厅把乡巴佬的他震撼了,那气场那排场那人场,满心欢喜只想加入,他一口气投出三封申请表,都是申请销售,结果简历挂掉两封,过了一封。一面在合肥举行,运气不好碰到有名的阎王把关,好说歹说还是给了个reject,心有不甘,出结果的那天下午,校园招募一行人收拾东西准备回上海,他倒好,翻墙又进入面试区域,找到HR,述说自己对联合利华对销售的热爱,以情动人,终于说动HR把他的简历翻回来,重新给了二面的机会。他写道,联合利华全国统一发一面结果时,他先收到了“reject”的那条,但他心中满怀信心,相信奇迹终会发生。果然,几个小时后收到了另一条“accept”的短信,兴奋不已。二面时他准备充分,但很不幸,因为种种原因,还是未能取悦面试官。但他仍未灰心,在今天特地跑到这里,要再寻找一个机会。出身贫寒,但如此不屈且狂热,是他留给我们的最大印象。
故事的结局也许不像我们希望的那样美好,如同生命中总有这样那样的遗憾。就在我们犹豫该不该把这事报上去的时候,我们部门里另一个负责legal的小intern知道了这件事,她先和BHR的一个经理说了,那个BHR几乎被说动,又去找HRD,建议再给一次机会看看。我们都对那小intern说,如果这事成了,你功德无量啊。结果,HRD看了一眼信后,蹦出三个字:希特勒。此事再无下文。

不安分的联合利华之旅
我是个不安分的孩子,什么都想试试,找实习时觉得HR很牛逼,有权力决定招谁,于是,我打算找个HR实习做做。大二时我们有一门课,叫作《人力资源管理》,全英文教学,上课的老师是工商管理系的魅力男,对女生极好。这时候我就和我同学说,我以后要当HR去,学期结束时,大家才发现,我一定是脑抽了。期末成绩发下来一看,哇靠,我人力资源考了60分,全班最低分,这种人居然还要做HR,不是害人子弟么!我不服气!
大二暑假临近尾声,很偶然的一个机会,我花最后一个星期干了一件事情,协助一位学长参与了联合利华的一个活动。先说说这个学长,乃本校风云人物老于,现就职于索尼中国,大学毕业时拿到4,5个顶级offer,毅然选了个钱少的,他说人要做自己喜欢的东西,所以去索尼研究单反,立志成为一线摄影师。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我们校友会的一大宝贝,重点资源,当时也就是个闷屁水平,放出来都放不响,居然混到了联合利华的暑假实习生机会。回忆起来,老于的那场群面必须得说,彻底的精彩战役啊。
先普及一下知识,联合利华有个相当独立的部门,叫做food solution,餐饮策划部,专门给一些餐饮公司之类的提供咨询、研发、营销服务,比如KFC就是他们的常客。他们有自己的市场部、销售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堪称一个国中国,独立于大航空母舰下。当时对方在做一个家乐的市场调研,需要一些实习生针对上海的餐饮市场做调查。
面试现场几十个人,关在两间房间里。A房间中,HR告诉他们,你们的任务就是在未来2个小时内,拿到B房间中选手的签名,拿得最多越好。B房间中HR传达了一样的信息,只不过要拿到A房间中选手的签名。于是,一场可怕的民工潮从两边涌过来。 老于不愧是老于,他做了一件老奸巨猾的事情。冒充HR搞了个名册,要求所有面试的选手登记个人信息,要拿去给经理过目。那帮傻子不假思索得大笔一挥,认认真真签上大名,好歹是给经理看的,字迹要端正。后面还有没赶上签的,抓着老于说别漏了我,深怕自己落后。所有选手全部中计,老于顺利过关,拿到联合利华的实习Offer。
我后来才知道,在联合利华,实习生也是分很多种的(又见人种分类)。知识普及部分又来了。最高级的叫暑假实习生(不是老于那个),通常在每年的5,6月开始招聘,经过至少两轮的面试进入公司的各个部门,有专门的有经验的mentor带领,做比较好的项目。2个月后,他们的部门负责人会给他们打分,表现优异者可以直接进入11月管理培训生的final面。通常会有一半的暑假实习生有这种机会,同时,离职时还会拿到CEO亲笔签字的证书。第二档次叫做普通实习生,也就是所谓的part time(备注,欧莱雅其实也分intern和partime,intern一天有150-200块,partime只有80),也有每周定时来公司干活,此批人数众多,在07年顶峰时一度达到300人,可以堪比中型企业。他们在真正找工作时,运气好的可以过网申(那时候还是填表格),运气不好的就直接out,总体来说运气差的占大多数。后来的面试现场,HR很严肃得说,如果有哪个小intern或者小intern的小老板来求情,绝对不能放他们进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最后我也品尝了这一味苦涩。最差的一档实习生就是老于这种,纯粹为某个项目设定的,连门卡都没有,成天在外面干活的,后来想想,这工作跟我们的销售员差不多,每天跑店,一周进一次公司。
家乐鸡精行情不佳,玩不过太太乐。老于和其他19个人组成的实习团队临危受命,旨在横扫上海滩大小餐饮店,弄清楚他们用的是什么牌子的鸡精,顺便要把家乐介绍给他们。20人小组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到处扫荡,期间,不少人退缩了,陆陆续续走了大半,而剩下的人坚持了下来。老于说,销售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问路,第二境界是调研,第三境界是推销。这也成为他人生中一段很特别的记忆。
必须好好说说这段经历。背上沉沉的装满调料试用装的背包,带上上海市内地图,行走在烈日下,感觉像个背包客,其实是个贫贱的销售员。我能感受到汗从额头顺畅得做着自由落体运动,热得真想像路边的狗一样长吐舌头。
每次进店前,我都在心里默念,冷静,不紧张,好好说话,微笑,礼貌,不卑不亢。碰到的第一个挑战来自服务员,其实怪不得他们,以为来了客人,准备好生招呼,结果发现是个推销的,心中怎么不生气,冷言冷语,怪言怪语,应对起来好不辛苦。积极主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后见到老板,马屁拍足方能拿到所需信息。然而,顺利的占比始终低居不上,经过这段经历,我断定我此生不会去做销售了,沉重的烙印深深得刻在心头。我的联合利华之旅,就是这样不安分得开始的。

成功者的特质:主动自信积极向上
回想起来,我和老于的差距,主要就是在主动自信积极向上方面,其他的马屁功全是附加产物。在任何时候,都应以好心情应对各种迎面而来的困难与挑战。
说说另一个朋友。在BBY的一次聚会上认识,张文超,上海大学,当时她大三,大我一届,那个暑假在强生中国工作。她给我的第一感觉是阳光,能量十足。她和每一个人打招呼,握手,介绍自己,无论认识还是不认识。那种亲切感让你无法拒绝,特别想和她聊聊,特别希望有那么一个朋友。天生的销售天才,积极主动,自信而不自负,果不其然,一年后,张文超经过四轮的面试,成为雀巢中国的一员,在销售部发挥释放她巨大的能量。顺便插一个人的故事讲讲,不知道雀巢是不是特别钟爱超级主动的人才,我有个周学弟两年后同样加盟。某日,我发现我和周学弟有好多共同的美女好友,而理论上他应该不会认识这些人,又不同校,也不同届。周学弟得意得一一说明,这个是在马路上搭讪认识的,这个是在地铁里搭讪认识的,我深刻觉得,必须把搭讪也放进销售三境界里。
多年后我深深理解到这种突出的外向会给你带来的优势。市场和销售不同,我们无法直接通过销量、铺货量这样的指标来衡量工作的好坏,你砸了一笔钱下去做广告,谁知道究竟对销量和市场份额有多大影响,所以你的升职和加薪,很大程度和你“包装”出来的结果有关,够外向你就能争取到足够露脸的机会,曝光率高了大老板们就容易记住,最后还不是他们一句话的事情。

成功者的特质:职业规划
看看大三以前我做过的这些事,归纳起来是:剪片子的,管民工的,卖鸡精的,就一纯粹的差生,这就是不做职业规划的结果。想必大家都听过哈佛的案例,某年毕业生做了一个调查,多年后发现,当初有职业规划的大多功成名就,职业规划不清晰的业绩一般,没职业规划的混得很差。在谈职业规划以前,想先说说两个误区。
误区一:人的职业规划一经确定就不应改变
面试时我们总被问到长期和短期的职业规划,总是用很professional的口吻倒答如流,可是心里真的想法呢,是否和我们嘴上说的一样坚定。其实职业规划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新人进公司都会被安排去上职业规划培训,了解自己的发展方向。当初给我们讲JA的强生顾问,当初是做旅行社市场营销出身的,华丽转型成HR经理,还有很多人出国刷简历,就为能改变职业道路。
误区二: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什么
知道自己要什么,擅长什么,才能做好事情,才会排出合理的职业规划。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相当难。回想起我的经历,第一年我知道要做什么,第二年我知道为什么要做什么,第三年我知道怎么做才有机会做出来,随着经验的积累,才能一步步看清楚自己要的东西。
成功者得三要素告诉我们,“做自己擅长的事”,“做自己喜欢的事”,“做对社会有价值的事”,对于初涉职场或是还在校园中的学生来说,首先要认识自己,其次要理解工作的要求,只有清楚理解以上两方面才能做到目标明确。职业规划,归根到底是给自己指条明路,然后,坚定又小心得走下去。

成功者的特质:诚实
大三开学第一周意外收到了2212打头的电话,联合利华找我面试了!那是我曾经梦寐以求的公司,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它是如此的富丽堂皇,光芒四射。大一的时候第一次上JA,当时得知我们的Campus leader在联合利华实习过,顿时有膜拜的冲动。而此刻,我离它也如此之近。被HR领进大楼,目睹着一楼宽敞而明亮的陈列区,各种品牌应有尽有。有家就有联合利华,这是我当时脑海里仅剩的。
面试是在一楼的小会议室举行的。HR绕有兴趣得针对校园活动问个不停,后半场转入职业规划。对于HR的认识,我先从HR的职能分配来说,有四大类,招聘、培训、薪酬福利、组织架构。许多人以为HR就是招人的,其实相当片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HR甚至很像销售,他们把公司的理念卖给了员工。随后开始说HR吸引我的地方,招聘和培训我都喜欢,因为我喜欢同人打交道。又谈了自己为什么适合做HR,细心、有责任心等等。面试官最后问我,有没有考虑过做销售或者市场,我说我很认真得考虑过,也尝试过,但最后发现不适合。立马讲了之前代替老于去跑市场,被狗追被人欺的故事,最后两位面试官都笑了。因为真实,因为她们知道那个项目有多辛苦。半小时后,当我刚出陕西南路站,就接到了联合利华的Offer,HR姐姐很认真得说,我们招你因为你很诚实。
多年后,经历了工作的洗礼,无数的挑战无数的斗争,在即将离开公司的时候,一个同事很语重心长的说,你离开这里,无论是因为政治斗争也好,老板的劣习也罢,出去后一定要记住,不要因此而对这个社会产生怀疑,对人性产生怀疑,一定要做对的事。而诚实就是第一条对的事。终有一天,时间会证明,小人会被严惩。
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欺人。小人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能做出来,而一旦到了众目睽睽之下,又显得道貌岸然,其实他的种种败行,并不会因为他的伪装而消失,只是暂时被表面的光辉所掩盖,一旦被揭发,对其的伤害就越大越深。侥幸心理是不能有得,只要你有伤疤,就会有人来利用,古往今来引自己过去的过失而受制于人最终身败名裂的案例数不胜数。
说回职场,我一直有一种预感,其实很多时候,下属的行为,一般来说上司都会清楚,甚至于对你犯错的原因和内心的想法都很了解,毕竟他们都曾有过为人属下的经历。其实犯错并不可怕,但只有那些能知错善改者才会最终赢得上司的信任。
我有一个学长,在一家500强化工企业采购部工作,也是令人垂涎三尺的地方。有一天,因连续数周加班,身心疲劳,下班时老板突又布置一堆调研工作,可见资本主义都是无耻的。他号称当时靠着墙都能睡着,点着眼药水东拼西凑了数据交上去。回到家躺在床上,反而睡不着了,怎么回事,乱做东西心里不踏实。第二天一早匆匆回到公司核查数据,发现昨晚上交的报告错误练练,于是立刻修改,在老板到达后主动敲门而入,承认错误。老板很欣慰且语重心长得说:其实我早就知道了,我把你的错误都在你的报告里标注出来,本来想等你有空再与你谈,但没想到你能自己认识到问题并解决,我欣赏你知错能改的精神。

企业为什么要招实习生
拿到实习offer以后,我花了一段时间来思考,企业干吗要招我进来当实习生呢?如果我们没有充分考虑清楚这个原因,是很难明白我们应当扮演的角色,无论是面试阶段,还是实习阶段。企业招聘实习生,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是人才储备。我想招一群人来为我的企业工作,但如果直接把白纸招进来风险太大,所以先让学生进来锻炼锻炼,我也观察观察,适合的留下,不适合的滚蛋。寒暑假实习生大部分属于这一类。越是高级的行业对人才储备越重视。投行、咨询自不必说,而行业领头羊也倾向于通过高难度招募、真情景训练来挑选人才,通用电气、宝洁、壳牌都是此中佼佼者。知道为何会有群面么,以前的群面和现在不一样,不像现在那么庸俗,一群人,一张桌子,一个小时。以前是一群人住在一个酒店里,一轮轮集中培训+测试,一周时间陆续淘汰人,《学徒》看过没有,就是像那样的。九十年代联合利华招管理培训生,平均在一个学生身上的投入达到50万,简直是天价。后来公司越来越节约了,就变成现在这样了。那再以前呢,没有群面的时候,就是一群学生实习三个月后,决定优劣。
第二是人力过渡。欧美企业在中国分公司的权力其实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大,他们的思维是,中国是个好市场,但不能给中国人、甚至中国分公司过大的权力。于是乎,哪个部门要加个助理都需要全球总部去批准,大老板不同意招个人进来,各种琐事又那么多,怎么办?招个实习生进来过渡一下。强生中国在2010年前从来不招实习生,然而那年春天的跳槽风,刮得强生战栗,人手严重不足,迫不得已,先把已经发了Offer的MT提前拉进来当实习生使。
第三是纯属找个打杂的。比如说,一个团队,就一个经理加个主管,谁也不愿意干杂活,反正大学生便宜,弄个进来每周干2-3天,把烂事都包了。联合利华的HR曾经对我说,其实我们也很犹豫,如果不招实习生,那些杂事员工自己也能做,也就稍微麻烦一点。而像贝恩这种顶级咨询公司,甚至专门招了一批学生长年累月每天到路上做调研,把原来初级咨询师的初级任务分摊出去。
明白了企业的目的,首先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自己值不值得去了。比如像翰威特之流,压根就没打算培养实习生,学本领概率低,混个名头倒可以。大三下半学期,我曾经面试过西门子,当时的面试印象至今仍历历在目。
HR:你好,我们现在就开始吧。
我:哦,好的。
HR:会使用数据透视表吗?
我:会。
HR:做过薪酬福利吗?
我:很少接触。
HR:用过VBA吗?
我:做数据的时候用到过。
HR:用过XXX吗?
我:用过。做XX的时候有用到。
HR:做过XXX吗?
我:哦,这个倒没做过,但我可以学。
。。。。。。继续问很多“会不会”的问题。
HR:好了,我要问的都问完了,你可以走了。
我:哦。(已经麻木了)
事后,有熟悉的朋友帮我去打听,该HR表示,我没有激情,我靠,就这样怎么会有激情,我算明白她手下的人怎么都是那副臭脸了。很显然,这个实习生就是需要熟能生巧之人,拿来就能用,不需要你创新,不需要你有激情,会技术就行,好似19世纪的欧洲工业国,重复又重复。
明白了企业的目的的另一个好处就是,知道面试时怎么说话。许多人想当然得以为,面试时就应该显示出最牛的一面,极力得表现自己,奇怪的是,总有大牛在发挥出色时出局,这就是没有看清楚局势。某世界500强的快消公司市场部有一次招CMI(consumer marketing insight)的实习生,结果招聘信息发出去半年,面了30多个候选人,还是招不到人。负责招实习生的HR急的团团转,连问市场经理,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没看的上的。经理说,我只需要招一个踏踏实实做Excel的人,但是来面试的都说自己以后要从事品牌工作,我又何必要培养这样的人?

转型要趁早,试过才知道
如今的孩子,10有8,9喜欢MKT,觉得这是一份非常光鲜亮丽的工作,见明星,搞活动,风生水起,可是所有的工作都有它的两面性,只有真的抓紧机会尝试过,才能中立得考虑是不是合适。
管理培训生招募结束后,我们这个招募组也随即宣告解散。因为表现出色,我们获得了选择下一个实习岗位的机会,我打算尝试一下MKT,这是我一直想涉足的领域。新学期开学后的第一周接到了C的电话,她说,“旁氏市场部要一个人,你明天就来上班,不用面试了。”一个对市场几乎一无所知(如果硬要算知道,那可以把GPA 2.5的市场营销课算上)的小屁孩就此开始了他在联合利华的新一轮实习。
联合利华把市场部分为三大块,CMI,BB和BD。CMI全称Consumer marketing insight,是负责研究消费者动态,审核品牌综合指数的team,我在实习时基本没有接触。BD是Brand development,主攻新产品。这里所说的新产品不是指新的品牌,任何新的flavor(例如:无暇透白系列),SKU(例如:250ml装)都算新产品。BB是Brand building,维系产品的生存与发展。我去了哪个组?我的组不属于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旁氏有个专门的组叫做专柜,化妆品通常会在商厦、卖场建立专柜,我就是这个组的。我还保留着当年简历里对这段工作的描述:
——汇总、更新全国各区旁氏专柜新柜设立、旧柜升级申请表,登记在案,涉及全国28个省51座城市的现代通路
——申请表关键信息审核,包括月销售额、货架位置、货架面积等,就申请表中存在的问题同各区负责人沟通
——分类汇总全国各区新柜使用问题,同供应商进行分析与沟通
现在回想起来,我做的应该不是品牌组干的活。每天收上来好多表格,然后给表格打分,看看是否能approve这些门店建立或者扩张专柜。也经常接到区域的电话,说某某地方的专柜又出问题了,开裂了,灯坏了之类的。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工作,还是普及到了知识。例如,明白了联合利华KA的分类,知道了在化妆品行业的品牌竞争情况。我以前一直不知道,低端市场的老大是宝洁的玉兰油。这个团队的氛围相当奇怪,带我的人是一个刚刚招进来的第三方员工,永远冷冰冰的。老板也是新来的,一个香港人,副总监。还有2个老员工,都是经理级别,但她们都是负责培训的。团队里吃饭从来不带我,和我的交流没有工作以外的。有家就有联合利华,可是我分明感觉不到家。这段经历给我留下了两个深刻的教训,第一,一定要和老板搞好关系;第二,永远不要一个人吃饭。
我的结局?突然有一天,我正在学校上课,带我的那个人打电话,叫我说出电脑的登录名与账号,说会有新人来接替我的。明白了,该滚蛋了。第二天,我一到便跟总监说准备辞职了。她说,你可以明天再走吗?先把新人教会吧。我说,今天一天就足够了。这天我过得特别轻松,因为所有的活都不用我来干,我已经没有电脑,没有电话,没有座位了。接替我的是两个中专生(签的第三方),连EXCEL都不会,真不明白公司为什么要招。现在是我表现的时候了,我手把手教会她们各种公式,比如VLOOKUP,还告诉他们回家时做哪班车。下午2点,填完实习生工资表,让总监签字,并告诉她那两个娃已经都上手了。她叹了口气,无奈得签了字。那一刻,我为自己的咄咄逼人而惭愧,可是,又是谁逼我的呢?3点,我坐上了去淞虹路的班车,告别了实习半年之久的联合利华。透过车窗玻璃,那个大大的U在阳光下无比灿烂,我却要走了。Jovi有一次说,他在离开联合利华的那天发誓,有一天一定要回来。而那时的我,是打定主意不回来了。
多年后回想起来,那是的我是如此稚嫩,现在一定不会这样的,走归走,最基本的风度还是要有的,年轻的时候就是意气用事。那天,距离我进入MKT正好一个月。不多不少一个月的经历,却成为我后来面试MKT的宝贵财富,没有这个黑暗的一月,也就没有后来的成功转型,它在我的简历上留下了华丽丽的一笔,沉甸甸的敲门砖。

成功者的特质:知己知彼
了解了对方的需求,我们来看看你应该提供什么,怎么看,从ICP开始谈。
ICP=Indusrty, Company, Position,去一家公司前务必做到知己知彼。这三个东西分开看没什么可多谈的,放在一起就大有区别了。比如,都是MKT,金融业的MKT工作是推销新金融产品,从文字修饰和图片介绍;保险业的MKT工作是激励销售员;快消业的MKT是公司主导,从线上宣传到线下整合都要做;汽车业的MKT工作是举办华丽丽的车展;大型家用电器的MKT工作是家电下乡活动。往细了说,即使是同一个行业的工作也大有区别,比如雀巢是单品牌营销,宝洁是多品牌整合营销,运作手法完全不一样,工作情况也就截然不同。
怎么更好得了解你想要的ICP呢,有个偷懒的方法,看这个职位的JD,一般一个正规的JD,会包括:1)公司介绍,起码是夸耀他们的牛逼之处,了解一下是很有用的;2)工作职责,很多人不看细节,其实JD是个好东西,你明白了要做什么才能分析出该说什么;3)对人的要求,一条条看,各个击破,准备好案例。
光说不练也是个大缺陷,很多人只看书本,说起来都是大话空话。大学的时候,我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逛超市,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有志于从事消费品行业的销售或者市场,这将是你经常光顾的地方。我始终觉得,大学学习中,关于真正商业的东西实在太少。就拿市场营销课来说,一个4P理论,几乎占据了书本2/3的篇幅,可是,其介绍的内容别说在工作中完全无效,连一个简单的面试都通不过。
Price - 书本告诉我们,定价策略就是走高价,中庸价,走低价。可是没有教过我们如何判断定价。快速消费品中价格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尤其是新产品。你有没有见过,提升价格的同时市场份额还在涨的?当初碳酸饮料“雷碧”、“非常可乐”开始攻击农村市场时,走的是低价倾销,可是他们很快发现这招不行,原因是农村的孩子喜欢的不是自己土乡土色的饮料,而是要向城里人看齐,这么便宜的东西一定不好。于是他们就提高了定价,告诉消费者这和可口可乐是一样的水平,一样的价格,不久后就得到了回报,市场份额大增,当然相对于可口可乐还是九牛一毛。
Product - 老师说,产品生命周期是我们的必考内容,一定要认真复习。我记得我背诵的东西,就是某某产品的生命周期为XX年,多少年后退出市场。工作的时候跟湛妈妈学习新产品上市,从concept到R&D到各种预估和上市前测试,再到目标市场投放和大规模生产,书本上的东西简直一无是处。
Place - 我相信,大学生对于渠道的理解几乎为零,尤其是那些从来没走出过大城市的学生。下面会着重介绍。
Promotion - 除了降价和送礼品,你们能说点新的吗?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上,各种新媒体各种新手法每天都在更新,而我们的课本还在简单得回顾60年代的策略。
说了这么多,你应该很明白,即使你是商科科班出身(顶级MBA除外),从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也远远没法让你通过面试。现在我来教你们点快消品行业的知识,哪怕忽悠也得装得像模像样。
渠道——中国市场最具中国特色之处就是市场的分布不均,沿海城市极度发达,而内陆相对落后,农村人口庞大。这也决定了中国市场的销售渠道与欧美国家的不同。我们通常把销售渠道分成传统渠道和现代渠道。传统渠道是指商品从生产厂家流向消费者手中的多个通路批发和销售的过程。又学术了一把,简单说,什么夫妻老婆店啊,批发市场啊,都属于传统渠道。在中国的三线及三线以下城市,传统渠道占据绝对的销售重点,我们跑到甘肃的一个乡镇,整个村子里就一家小店,柴米油盐这里有,娃哈哈、旺旺雪饼这里也有,店主他进什么货,村民就买什么货。我们做了一个分析,结论是这个店一年的销量甚至超过上海销售第一流的沃尔玛,潜力无穷啊,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派了销售员跑过来搞定店主,让他多进咱们的货,让咱们的货塞满他的仓库。这事容易不?相当不容易。咱们的销售说,这地方鸟不拉屎鸡不下蛋,老子来一次要花3天时间,多不合算,那店主又嫌咱们的货贵,要用local的烂货,整个一不识货的乡下人。向乡镇屯村进军,外资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代渠道就容易理解多了,咱们上海别的不敢说,超市绝对足够多,有时候一条马路上,就林立着七八家大小不一的超市。超市也分等级的。我们把大型超市叫做hyper,沃尔玛、家乐福这种航母级的就属于此,大超市的特点是议价能力强,外资企业对其既爱又恨,爱的是对方销量大,恨的是对方总是拿销量来威胁,动不动就要降低进仓价。中型超市叫super,百联旗下的华联联华都属于此。还有一种24小时经营店,我们称为CVS。目前,CVS只在中国的一线城市有覆盖,像诸如沈阳、长春这种省会级的城市,都很难找出一家CVS。不同的产品针对的渠道也是不同的。你从来没看到过兰蔻出现在超市里吧,你在屈臣氏也没买到过可乐吧。价格、消费群分布都是影响渠道的原因。
陈列——你在超市里看到的货架就是产品的陈列。把货卖进店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抢到主货架,我们要假设消费者都是理性而又懒惰的,在价格差异不大的前提下,他们习惯于拿最容易拿到的产品。什么样的位子算好的陈列?按照联合利华的原则,在消费者主通道右手第一个出现的牌子,是最容易给消费者看到的。现在我要出道思考题来考考大家,为什么洗发水的大包装位置比小包装好,而汽水的小包装位置比大包装好?
360度营销——这里我不得不说,当今的不少大学生还活在80年代。在他们眼里,人事是招人的,财务是发钱的,市场是做广告的,销售是骑了自行车到处推销的。拜托,改革开放很多年,时代是前进的。MKT早已经,或者说从来都不只是做广告的。360度营销是一个比较西式的词,却很准确得把市场营销说清楚了,我们就是要全方位轰炸消费者,刺激他们的视觉、听觉、甚至味觉嗅觉,让他们心甘情愿得把东西卖回家。刚进超市就看到新产品上市的宣传物料。走进货架拿起产品,包装是最直接的消费者沟通。看完包装,瞅瞅价格牌,有没有促销在进行。一回头,旁边是15寸的货架电视正在热播电视广告,代言人大声呼吁大家购买,还说登陆某某网站可获得什么什么,回家后忍不住上了下网,品牌官网上的互动游戏挺不错,更牛逼的是网站上还挂出了新浪搜狐的评论,对该产品大加赞扬,公关做的不错嘛!360度营销,你躲得了么?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team去同济大学做校园调查,研究年轻人渠道该如何拓展,走着走着走进了教育超市。然后总监说,现在,你们一个个进去,每人呆5分钟,然后出来,告诉我,如果你是这个区域的销售员,你会如何改进,如何提高销量,市场部又该提供怎么样的帮助和支持。

性格色彩下看群面
在介绍群面之前,想先介绍一下乐嘉老师的红蓝黄绿性格色彩。我们按照人的性格,把人分为四色,红蓝黄绿。我来花5分钟,举个挤牙膏的故事简单说明一下。
你挤牙膏的习惯是从中间用力一把抓呢,还是从下到上随时卷起保持牙膏形状完整的渐进式?前者多半是红色——整体上红色偏向于比较随意的生活习惯,他们追求自由、自然、自在的方式而不拘小节;后者多半是蓝色——整体上蓝色偏向于严谨的生活习惯,注重秩序、规则和条例,对待任何一个你可能觉得是小问题的问题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乐嘉老师的父亲和母亲就分属蓝色和红色,于是你会看到一段有趣的现象。
乐妈每每刷牙完毕,东西一扔撒腿就跑,显然乐爸对其相当不满,于是处理善后事宜——将牙膏捋好,擦干台面,牙刷朝上并行排列。敏感的乐爸一直期待用无声的行动来暗示乐妈自觉地改正这万恶的坏习惯。当连续多日发现问题并无任何改进时,乐爸遂提出问题严肃性,这让乐妈极度惊讶于其小题大做。多年来双方势均力敌,乐爸一直致力于将乐妈改造成一个同样生活严肃、追求完美的人,而乐妈一直认为乐爸根本没有人生乐趣,希望他能追求变化和乐趣。我想,生活中有无数的家庭还在为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不是因为大家不懂得宽容,而是人和人真的是不一样的。我们把人分成四色,红蓝黄绿,每种颜色代表一种性格。
红色的人,具有高度乐观的积极心态。喜欢自己,也容易接纳别人,他们喜欢新鲜、变化和刺激,生活里自由自在,不受拘束。表现能力较强,容易受到人们的喜欢的欢迎。其局限性在于情绪波动大起大落,变化无常,容易鲁莽冲动,粗心大意,自制能力不够强。
蓝色的人,思想深邃,能独立思考而不盲从,他们平时沉默寡言,老成持重,对自己要求高,追求完美。擅长分析,富有条理,凡是必三思而后行,坚韧执着。其局限性在于猜忌心重,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容易沮丧,悲观消极。
黄色的人,目标明确,不停给自己设定目标以推动前进,他们把生命当成一场竞赛,行动迅速,进取心强烈,不抛弃,不放弃,坚持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和方向,敢于接受挑战并渴望成功。其局限性在于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趾高气扬,死不认错,以自我为红心,傲慢自大,目中无人。
绿色的人,天性和善,为人厚道。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知足常乐,得饶人处且饶人,从不发火,温和、谦和、平和三和一体。其局限性在于不思进取,懦弱胆小,得过且过,容易逃避问题和冲突,不敢表达自己的立场和原则。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分辨四色,同样是抓老鼠,黄色的人一声怒吼:黑猫白猫,只要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蓝色的人经过计算发现,黑猫比白猫更聪明,下令务必抓到老鼠,而且指明要求黑猫抓到。红色的人抓了半天没抓到,可是心情却很好,他享受的是抓老鼠的过程。绿色的人站在一旁,看其他三人忙的不亦乐乎,良久逼出一句,老鼠挺可怜的,你们抓它干嘛。现在,你是不是可以按照四色标准对号入座,瞧瞧你的性格里带有哪些颜色了吧。

我为什么要花这么长的篇幅特别介绍四色性格?还是那句话,人与人是不同的。你只有知道了自己的颜色,明白了如何同其他颜色交流,才能更好得生活。讲回到我们的群面,毫不夸张得说,群面是一段浓缩的人生,人生如戏,知道自己的角色才能够在戏中扮演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一个人的性格、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说说我的理由,从群面的起源开始。
无领导小组讨论最初应用于大学的案例课程,针对某个案例,一群人经过讨论后得出统一的结论,并付诸于实施行动。后来企业把这种形式引入到面试中。原因其实很简单。面试官也是人,他招人首先考虑的,不是你能力强不强,而是你能不能成为他们的同类。如果他认为,他无法与你共同工作的话,会毫不犹豫得踢开你。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当然更倾向于把看重的人招进来实习一阵,看看是不是合适。但必须明白一点,其实实习生也挺麻烦的,招聘成本和实习工资先不谈,你要看出成绩,看出潜力,总得先有个好的项目,然后再配上一个好的mentor吧,这代价可太高了。于是,企业把两个月的实习换成了两个小时的小组讨论,看看一群候选人怎么配合,选取想要的人才。
作为面试者的你,这时是真正考验你察言观色本领的时候了。也许我们看不透面试官,但至少你有机会了解你的竞争对手。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你们一起等待,一起交流面经,一起预测可能到来的题目,这段短暂而又宝贵的时间一定要好好把握,如果你能看透每个人的颜色,就胜券在握了。
红色——红色的人此时兴奋不已,侃侃而谈,自信满满(很红很复旦),他们会跟你分享昨天晚上看到的面经,说起以前的学长提供的技巧,甚至是某某HR的一句经典名言。
蓝色——蓝色的人此时陷入了沉思,我该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这场战斗呢?他仔细打量着身边每一个人,复旦大学金融学本科,上海财大研究生,摩根斯坦利暑假实习生,同济大学学生会副主席,当他发现每个人都这么优秀时,开始后怕,等会要和这许多人一起拼刺刀,可如何是好?越想越怕,越怕越不敢说话。
黄色——黄色的人扫了一眼,心想今天的战斗是要征服面试官,你们这群人都是我的士兵,等会听我命令,该干嘛干嘛。小子们,现在来听我讲解排兵布阵。
绿色——绿色的人在干吗?什么也没干!他安静得坐在那里听红色黄色交流,时而附和几句。
面试开始了!
第一个跳出来当leader的是红色,抢先表明态度。黄色此时的态度很玩味,他们的目的就是把自己推上去,至于其他人的死活不重要,小组讨论的结果也没那么重要。一部分黄色会挑起战争,挑战红色的观点。他会把想法坚持到底,死不认输,即使是1VS9也绝不退缩。有没有经理喜欢这样的?有!这样是不是比较容易死?是!大部分的人会主观得反感,因为你不容易合作,以后没法和你工作。也有一些人会觉得,我要的就是这样的销售,不知疲倦,坚持到底,最后一定能说服店主进货。刚才那一部分黄色是比较极端,或者比较不成熟的黄色。而更聪明的黄色会选择观察,后发制人。如果他觉得红色能领导好团队,他会附和,并在红色的基础上完善方案。大家知道,红色通常都是神来之笔,随心所欲,逻辑性不够强,而此时的黄色通过搭建结构完成了从幕后到台前的转变,功力可见一斑。如果他觉得红色真的不行,会煽动其他人一起反对红色,先抢下民众基础,再造反翻身做主人,你不过如此,我可取而代之。正当红色黄色战斗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绿色冒出来一句,两位的观点都很有道理,我非常认同,那个,蓝色,要不你也发表一下观点。绿色的关心人的本性在此时体现出,而其讨论中的碌碌无为也暴露无疑。蓝色这时候在干吗?在算数据!他要用数据来证明,是红色对还是黄色对,而且不算准确决不发言,就这样错过了在面试官面前表现自己的时机。
懂了吗?红色,克制你的情绪,学会倾听。蓝色,凡事别太顶针,该发言时大胆发言,错过了就再也没机会了。黄色,这是世界上不是只有你,这个讨论也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和谐晓得伐。绿色,拜托你有点见解好不好,别没事老当和事老。红蓝黄绿下的群面,既有趣又耐人寻味。

管理培训生,精英还是鸡肋?
这年头是个公司都会在招募应届生的时候打出管理培训生的招牌来。国美家电管理培训生,薪资2500,从店员开始做。申美饮料的管理培训生,薪资1800,还得自己掏钱买了电瓶车,每天辗转于上海的大街小巷卖货。管理培训生的金字招牌就这么给做烂掉了。
讲到管理培训生,就先要说一下人才的管理提拔体系。什么样的人算人才?什么样的人应该得到提升?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管理一家跨国公司呢?我觉得这些问题都得从人才的成长讲起。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导人所必须经历的四种挑战。Challenging People roles是指经历团队管理和协调的挑战;Challenging Assignments是指经历主持管理大项目,大任务的挑战;Challenging Commercial roles是指经历和参与商业运作,深入了解市场,了解客户的挑战;而Challenging Expertise roles是指了解专业知识,熟悉专业背景的挑战。
因此,一个未来成功的企业管理者,或者说是——人才,应该在工作中尽量多地经历这四种挑战。管理培训生项目的目的,就在于为企业培养未来的管理者,所以在设计项目的初始就大多安排了内部的跨部门轮岗,领导力培训,企业文化培训等内容,让未来的领导人能够大致经历这四部分挑战,以期让管理培训生得到足够的锻炼,使得他们在10-15年后能够成为公司的高层管理者。

政治斗争
当管理培训生风光不风光,风光!而一旦你风光了,就会有人眼红。想当初西门老师还只是个主管时,公司招了一批管理培训生,并明确说明他们两年后就是华东区的人事经理。西门这样的老油条自然不服,凭什么他们就含着金钥匙出生,两年后老子顶多是个上海区经理,他们已经是老子的老板,不给点颜色不行。初来乍到的大学生根本不是这批老鸟们的对手,一个接一个掉进坑里。MT的负责人来问西门,最近这些管理培训生怎么样呀,西门拿着上班时间表叹息,老是迟到呀,工作不努力呀。其实这群孩子每天晚上工作到10点,早上起不来稍微迟到一会也很正常,可是西门这句话就彻底否决了他们。
多年后我问联合利华的HR,当年我们招进去的MT,还有多少留在那里?三年时间,已经有1/3的人不在了,他们有的当起了中学老师,有的进了民营企业。这使我不得不沉思以前Daisy的一句话,每家企业都在为别人做嫁妆。坦率得说,每个人走都或多或少有个人原因,但是现在,我想该说说办公室政治了。
如果没有这段精彩的内容,那第三版和第一版相比就没有质的飞跃。
我相信,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办公室政治,因为有人的存在就会有利益纠纷,一旦利益不均就容易引起政治斗争,说穿了这是钱和权的斗争,只有极个别的案例是围绕女人等其他话题展开的。很多外行人以为联合利华和欧莱雅这样的公司,派系林立,政治斗争不断,而在找工作时刻意屏蔽,恰恰相反的是,真正的高手对决岂是凡人能看得出来的,如果外行也能看清楚,那一定是低水平的缠斗,大隐隐于市,风平浪静时的刀光剑影才是最可怕的。
我们该如何面对政治斗争呢?
1)少结党营私,尽可能远离政治纷争
不要为蝇头小利所诱惑,不要为花言巧语所迷惑,很多人卷进斗争,最初就是因为一点点小的利益,于是投靠山头,越陷越深。胃口都是一点点吊大的。
2)如果身不由己,务必和老板保持好关系,至少确保你不是被他干掉的
很多人离开公司,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你不幸得罪了你老板,二是你不幸得罪了你老板的老板,两种都是必死无疑。攘外必先安内,战争来临时你都不和你老板站在统一战线,要你何用。你得知道,从来都没有下面的人把上面的人干掉的历史,即使有,那也是再上面的人想动手了。
3)也许你并不喜欢玩政治斗争,但你必须能看懂别人在玩什么
起码你得看得清楚,坑在哪里,掉下去会不会死。举个常见的例子,大家应该都被老板拿来当枪使,迫使向一些人说一些话,做一些动作,而从一开始,老板就想清楚是要牺牲掉我们的,此时此刻,你是否想过如何避免冲突,如何把损失降到最低。
4)找到利益的源头,这样你就明白冲突可以如何化解
政治斗争说穿了就是利益冲突,要是你能找到冲突的源头,事情就好办了。我有个朋友,被派去香港做项目,这个项目一旦做成,就能给香港办公室带来巨大的收益。然而,当她兴冲冲去找老板批方案时,却连碰了几次软钉子。思索后发现,巨大的收益只进了香港办公室的腰包,而和上海办公室一点关联都没有,她老板名义上是亚太区的人,但工资是上海办公室发的,花自己的钱去挽救香港这样的奉献精神是远远没有道理的,于是很聪明得同香港办公室的头谈了下,整个项目会影响到上海,有了影响力,话语权和利益都有了,事情自然就好办了。
5)坚持做对的事情,哪怕暂时没人支持你
我刚工作时西门就说,如果给你500万去投媒体,你会不会自己和代理公司合伙私吞100万,我很肯定得说不会,他说我脑子有问题,这个行业里你不拿人家会觉得你是异类。现在我仍然不会拿,哪怕没有人支持你,你也得守住道德底线。

圈子圈套
海口是夸的,招数的练的,真正的高手就是千锤百炼的。姑且认为维西尔公司的销售总监洪钧是我朋友,来听听他纵横职场10余年的传奇故事。
我认识洪钧是2007年的事情,早在2006年时他老人家已经贵为ICE中国区的销售首席代表,在微电子商务领域是首屈一指的人物,前途一片光明,很不走运的是在正要升职的时候做砸一个涉及亚太区的大项目,几亿的大买卖一下子没了,亚太区大佬雷霆震怒,迁就于中国区,老洪成了替罪羊,下岗再就业。2个月后加入台巴子把控的维西尔公司,堂堂首席代表降级从北区经理做起,手下一共只有5个人,知耻近乎勇的他那年卷土重来,克服了种种困难,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把普发从ICE的手中夺了过来,羞辱了旧主一番。他说,他一直记得当时ICE的亚太区执行主席Peter对他说,你知道ICE代表什么吗?不是intelligence & Computing Enterprise, ICE,就是一个词,冰,像冰一样冷酷无情。洪钧要争的就是这口气。
要是我朋友的经历就是这样,大家无非觉得他是个高攀不上的大牛,卧薪尝胆厚积薄发,最终大逆转。然而,我所说的这些,仅仅是介绍了当时的背景而已,真正的棋局,才刚刚开始。
我不明白洪钧为何能这么平静得说出他和俞威的反目成仇,当初他们可是同届的销售管理培训生,而我更惊讶的是,老洪被迫从ICE离职,也和俞威有直接的关系,洪钧前脚刚刚走,俞威就顶替他成为中国区的首席代表。
07年随着IT行业在中国的持续升温,尤其是IBM,微软等大公司加强了对亚太的投入,ICE全球愈发发现,必须针对中国市场研发适合其国情的配套软件,他们从06年年底就开始筹划,把亚太区的研发中心建在了中国,建立在北京。建筑工程早早开工了,可是问题是研发中心的副总裁人选一直定不下来,Peter在辖区内亲自面了一圈,推荐了好多人给全球CTO卡彭特,可惜他就是看不上,两边都急的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
在ICE的时候洪钧就和时任拉美区执行总裁的卡彭特私交不错,两人认识是在一年一度的全球年会上,洪钧本来就是个惹人爱的家伙,很是会说话,点子多,创意好,给卡彭特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时虽然洪钧已经离开了ICE,卡彭特却仍发邮件询问他是否有合适的人选推荐。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洪钧把自己的大学室友邓汶介绍给了卡彭特,从邓汶的背景来说无可厚非,美国常青藤大学博士毕业,之后一直在纽约著名的研究所工作,在行业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还是不少企业的外聘顾问。但无论如何,这次的布局算给新官上任的俞威一个下马威,研发中心和中国区互不干涉,分别向总部的不同部门汇报,老洪此举自然是在俞威边上安排了一个子,而且离得很近,只隔了几幢楼的距离而已。
知道此事的俞威暴跳如雷,用老洪的话来说,他误以为这是洪钧里应外合对付他的策略,实际上老洪原本只是出于好心帮助邓汶而已。我表示不以为然,要是只是帮助在美国活得很滋润的邓汶,大可不必把人家从纽约搞到中国来,老婆孩子都还在大洋彼岸,自己却要从头来过,开设一个新兴产业,风险极大。
老实说,老洪这次做错了一件事,就是在邓汶上任时没跟他说清楚他洪钧和俞威是什么关系,人家还单纯得以为,还是当年一起当管培的好哥们,只是因为身居两家公司,被迫各为其主效命。有一天俞威和市场部经理苏珊一起找邓汶商量业务,正好有个全球大客户来中国考察,俞威当时有事要去趟香港,自己这边又找不到同等级别的替代者,只得邀请邓汶作为代表去见下人家CEO,对方正巧也是技术出身,由邓汶出马自然马到成功。会议是在国贸举行的,苏珊作为市场经理本应该主导业务部分,然而她却一言不发,弄得邓汶只能自己撑场面,从头说道尾,居然也能自圆其说,合乎逻辑,对方特别高兴,对ICE表达了热切的合作意图,这倒是出乎邓汶意料,说到high时还跟对方透露了研发中心最新的产品即将上市的消息,更加强了对方的兴趣。
老洪接到邓汶电话的时候,正好在从上海回北京的路上,东区的总经理罗杰突然递了辞职信,老洪跑去上海同他面谈,不想对方去意已决,怎么拉也拉不回来。我和老洪的见面是在虹桥机场外的咖啡吧,碰巧大四没课,就跑去聊了聊近况。聊到一半的时候老洪接了个电话,一开始还挺正经,后来突然就严肃起来,跟我打了个招呼就走开了,一直到要登机时才回来,气急败坏得拉着行李进去了,我很诧异究竟发生了什么,因为要让他老人家急一下也不容易。
09年我们在复旦大学旁的皇冠假日吃了一顿饭,老洪对即将踏入职场的我提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做项目管理,如何完成角色转变,同时也说起了邓汶的事。
那次会谈结束俞威就把他告到亚太区的Peter那里去了,四大罪状,第一条,越权干预销售人员的项目,第二条,事前拒绝销售人员对项目背景和应注意事项进行介绍,第三条,面对客户,无视事先商定的分工角色,对业务不清楚的状况下自说自话,胡乱解释,第四条,无视会议目的,随意承诺新产品上市时间,直接导致客户为了等待新产品而推迟购买计划。邓汶很委屈得说,明明都是你们让我干的,我帮了你们,你们反害我。他更想不通的是,同事之间怎可以落井下石,背后插刀呢?
然而,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按照老洪的分析,俞威既不是要让他背黑锅,也不是落井下石,而是从一开始就挖了个大陷阱,等着邓汶跳进去。四条罪状的前3条是事前准备好的,第四条却是个意外惊喜,邓汶的临场发挥成了俞威下手最有效的武器。天下就没有不漏风的墙,俞威果然动手了,必除邓汶。
高手对决,讲的是杀人于无形,邓汶显然不是个中硬手。他激动得反击了,邮件写给了卡彭特,抄送给了俞威、苏珊和Peter,强调俞威设计陷阱陷害,人愈愤怒也愈精神,真想找俞威动手单挑。而之后的一个多星期,俞威什么都没有做,人没出现在办公室里,邮件也没有回,只是公司里的员工都知道,邓汶和俞威闹翻了。
老洪后来分析说,这是俞威善用的诡计,对事不对人,认真你就输了。在和邓汶的电话里他希望邓汶能听他的建议,息事宁人,承认这是由于公司体制的错误导致的问题,而邓汶没有听从。于是接过如老洪预料得那样,义愤填膺的邮件只换来Peter的斥责,“你的这些行为表现出你的不专业”,无论中间发生了什么,对Peter来说,邓汶的邮件且不说说的是不是事实,然而字里行间的细节却流露出上至Peter,下至苏珊这一整条业务链的攻击时,他自然要跳出来反击。卡彭特几天后给邓汶打了个电话,在耐心听完邓汶的申诉后,仍然没有表态,只是问邓汶愿不愿意继续和俞威继续合作。邓汶说,只有俞威正式道歉后,两人才有继续合作的可能。卡彭特听完,只说了一句:“我明白了。”
任何人在邓汶的位置的人都会处境艰难,很快几乎公司所有的人都知道了邓汶和俞威的势不两立,生怕自己离邓汶太近,摆出一副纯粹工作关系的架势,接下来公司里就开始传全球总部开始物色继任者的传言,恐怕邓汶的日子真的到头了。郑钧必须出手救一下他的盟友了。
等卡彭特致电邓汶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月以后的事情了,纷争和平解决了,研发中心更名为北非研发中心,不仅名字改了,而且和ICE中国区没有关系了,财务、人事、运营完全独立。
公司的管理者,既不是幼儿园的老师,也不是法庭上的法官,公司内部那么多的是非恩怨他们管不了,也不想管。所以,遇事去告状这样的方法是行不通的。道德上的是非观念、行为上的善恶,在公司管理者看来,并不是主要的评判标准,管理者考虑的主要是如何保护公司利益、如何保证公司业务不受影响。
洪钧很平静得说出了他的解救办法,他没有向卡彭特提任何人的对与错,而是强调这次冲突的原因主要是公司的组织架构,ICE在中国设两个平起平坐的人,两人合作越多,职责划分就越不清晰,会不断介入对方业务,进而会彼此提放担心两个机构随时会被合并,自己被取而代之。他抽了支烟,指出了更名的重要性,“不要小看改名字这个动作,深意都在于此,俞威管的是中国区,邓汶管的是北亚研发中心,除了地址碰巧都在北京,他们之间并无任何关系,这样才能相安无事。”当然,他没有说出此次冲突对维西尔的帮助,因为ICE中国区的兵乱,导致这两个月行业里成交的业务都落到了维西尔的手上。

只有当承诺兑现了以后,承诺才是承诺
我记得我曾经的老板一直对我说,只有当承诺兑现了以后,承诺才是承诺,否则,承诺就是一张空头支票。很多应届生都有被老板糊弄的时候,说好会转正,结果什么都没捞到;说好是正式员工待遇,临到签合同变成了第三方雇佣。职场里又何尝不是呢,无论是推荐、升职、加薪、培训,老板可能开的任何一项benefit,只有当它确确实实发生了,才是恩惠,我自己在此处在吃了不少亏。这里不是提醒大家不要努力工作,但切记工作的同时要留心观察身边的细节,不要到了别人卸磨杀驴时追悔莫及。
说到这里,洪钧确实有发言权,他的手下罗杰就是这样一头笨驴。罗杰是维西尔华东区的总经理,属于郑钧手下三个实权派之一,当初洪钧初来维西尔时,他们同时报告给上头的杰森,后来洪钧联手亚太区的科克干掉了杰森,坐上了中国区的头把交椅,也就成了罗杰的老板。对此罗杰一直耿耿于怀,洪钧来了以后,大大限制了他的地位和控制力,时间一长不免心灰意冷,而恰在此时遇见了“求贤若渴”的俞威。
说正好相遇傻瓜才信,俞威早就打听好了,罗杰暗地里自己开了家小公司,零打碎敲得承揽了一些小项目,为客户开发一些小型的应用软件,当罗杰碰到一些买不起维西尔软件的企业,常常想方设法吧自己的小公司推荐过去;不仅如此,有些客户及时买了维西尔的软件,罗杰也能或多或少在项目中切出一些培训、咨询服务的业务,交给自己的小公司去做。
俞威看不上罗杰,但也不希望他在维西尔给ICE制造麻烦,倒不如拉拢过来,为自己效命。俞威给罗杰送上的第一份大礼,是白金级代理商待遇。ICE在郑钧时代一直都是直销,而俞威一心想发展代理商,这样更容易方便自己捞钱,直到洪钧滚蛋后才有机会号令天下。在普发的战斗中输给维西尔后,亚太区对俞威甚是不满,而俞威的高明之处在于,巧妙得把坏事变好事,他提出,洪钧之前败给科曼和此次他俞威输掉普发,都是因为ICE的销售系统用的是直销,如果不发展代理商,以后还会丢更多的项目。
洪钧上位后,大力扶持了自己在华北的人马,把得力助手都放在了最关键的位置上,削去了罗杰对于金融业和制造业这两个大业务行业。俞威此时表达出兄弟般的支持:“洪钧这个人我了解,城府很深,心胸又很狭窄,以你在维西尔的资历和能力,他肯定对你又要一种又要提放,你要当心,不要功高震主啊。”这话说的相当有技巧,既抨击了洪钧又吹捧了罗杰,他接着表明了自己的目的,“ICE正在做代理渠道销售,你想不想让你的公司成为ICE的代理商?”罗杰原先以为,俞威找他的目的一个可能是要拉他去ICE去,另一个可能是在某个项目上做私下交易,他对两条都有兴趣,没想到俞威会提出如此富有“建设性”的创意来。细想一下,俞威的意思远没有拉罗杰的公司入伙那么简单,他是要榨干罗杰手上的项目,他看中的,既不是罗杰本人,也不是散兵游勇凑成的小公司,而是他手上掌握的维西尔正在跟踪的潜在客户,俞威是在逼他离开维西尔了。罗杰沉默了,衡量了一下自己的现状,虽然心中无数次发誓要离开维西尔,可是那都只是说说而已,他并没有做好真正的心理准备。维西尔不仅给他一份可观的工资,他自己那家公司的绝大部分日常费用也被他利用各种名目在维西尔报销了。罗杰清楚,在外企做销售,虽然谈不上是什么稳定过得工作,但她没从未认真想过要主动放弃。
俞威还有第二招,致命的一招。他说,“我们是朋友,今后又是合作伙伴,今天我再拿出一份诚意。ICE每年都会拿出一笔可观的市场费用,作为市场基金用于市场宣传和营销活动,而合作伙伴也要按照1:1的标准拿出同样的金额。ICE的黄金级代理的市场基金标准是50万人民币,你们公司刚起步,我可以和你们来个君子协定,头一年的市场基金只由我们ICE单方拿出50万,你一分钱都不用出,这笔钱如何使用也由你做主,怎么样?”这份“诚意”的却有实实在在的分量,罗杰不仅怦然心动,而且毅然行动了。很快,洪钧就收到了罗杰的辞呈,去意已决。一石二鸟,这才是高手。
洪钧对于罗杰的离去,既感到惋惜,又骂其活该,这世界上哪有飞来横福,看似简单的好事往往都掺着坏料。罗杰和俞威的第二次见面就不欢而散。俞威利用罗杰的关系,在一些项目上挤掉了维西尔,然后,用自己的代理商排挤罗杰的代理商,当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最傻的是,罗杰还提到了50万合作基金。俞威笑了,他没想到罗杰居然幼稚的认为说过的话就要算数,而且居然以为钱是可以讲道理就能到手的,要是他罗杰不花点心思孝敬,那一切都拜拜,反正客户都已经到手了。最后甩下一句话,“做场上和做代理不一样,在公司做销售、挣工资奖金,和自己当老板不一样,你得转变一下觉得,开拓一下思路,不能精明有余聪明不足。”留下罗杰一个人长叹,看来,惟有作为俞威的对手,才能从他那里获得起码的尊重。

一笔带过的结局:不能说的故事
人生就像一个滚动机,要么把你卷到一个你再也上不去的地方,要么把你甩出这个圈子,再也回不来。圈子就那么大,坑就那么多,而人对权力的欲望是无穷的。俞威最后的结局是很惨的,被ICE踢出了游戏圈,这个故事得从俞威的一个手下小谭说起。
小谭是ICE 07届的管理培训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用我们现在大学生的话来说,就是赚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俞威和苏珊都不喜欢他,因为他不够“坏”,在俞威看来没有这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商业社会是活不长的。故事要从俞威改制ICE商业体制,着手培养供应商开始说。ICE对供应商的分类有严格的要求,凡是注册资本上千万的才可以成为白金级。这个不温不火的审核是由小谭来完成的,苏珊平时也很少管,罗杰的洛杰因为注册资本只有一百万,也就是个白银级。有一家供应商叫莱科商务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不到一百万,给ICE开的合同上写了佣金只有1%,而正常的佣金不应该低于5%-20%,这使小谭疑惑不解,与莱科公司多次交涉,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和勤奋骚扰的功力,成功将佣金提高到5%,表现十分出色,充分体现了一个销售的价值,为公司留存利润做出贡献。
然而也是从那之后,他就渐渐被俞威和苏珊愈发隔离,手上的项目尽数收回,每天开始做一些送快递,买外卖的活,直到有一天,他看到苏珊热情得带领一个漂亮女生琳达在公司转来转去,向各级元老介绍她是公司新来的,以前在ICE的执行公司做,而令人沮丧的是,这女孩来做的工作,就是原本小谭被分割出去的活,这下小谭算彻底被公司废了。
新人来自然有新人的问题,琳达因为手生,经常会来询问小谭一些事情的操作方法,一次,琳达来找小谭,说不理解为何俞威要求直接转50万的市场基金到莱科账上,而以前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先例,照理这种费用的使用是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和验证的。
此时小谭方明白,原来他是把俞威的供应商给得罪了,这些佣金本来供应商也不会省,直接会去到俞威账户上,结果他小谭自作聪明,让俞老板口袋的钱成了公司的钱,自然免不了蛋打鸡飞。很快,等琳达上手了以后,小谭迅速被公司解约,当时的理由是自作主张将罗杰的洛克公司作为白银级供应商,而不是原先双方的白金级。而对外,俞威向罗杰的解释是,因为下属的疏忽,洛克这几年只能接受白银级的待遇,等过几年重新验证供应商后方可向总部申请升级。
小谭是走了,可是走得不甘心。其实,他出身优越,各方面条件都很好,更难得可贵的是他从不卖弄,不爱利用自己家庭的权力来换取利益,而是希望从小做起,在一家企业做大,学会管理风格,再行发展。这次的受挫,是一个巨大打击,小谭忍不住向家里人透露了此事。要说小谭的背景,还真是深藏不露,其父居然是中央某部长,其母在北京市政府也担任要职,儿子受辱,此仇岂能不报,在之后的一年内,ICE不停得接到各种闻讯、调查、限令,谣言被有意无意得放出,Peter在丢掉几个重要的项目后,废掉了俞威,而全行业的知名公司,也因为此事没有一家敢接纳他,最后落得人财两空,无人收留的地步。

市场营销大讲解
市场营销到底是干吗的?相信看客们已经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了。这个话题由我来说是很不合适的,毕竟混迹江湖两年不到,所见所闻尚不周全,这里要请出一位重量级嘉宾来讲本节。
顾迅,现就任KMG市场总监,在加入KMG前,他就职于新加坡嘉里集团,6年内先后担任嘉里中国消费品事业部的品牌经理、高级品牌经理和品牌群总监,负责中国大陆及香港区的市场工作,并参与越南、印尼等国家的品牌策略工作。益海嘉里粮油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粮油食品集团之一(07年营业额超过160亿美金),他负责的“金龙鱼”是全球销量第一的食用油品牌,年销售额200亿人民币,也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食用油独家供应商,另外一个“欧丽薇兰”橄榄油是中国销量第一的橄榄油品牌。在1996到2000年间,顾迅就职于全球最大的市场研究公司Research International,参与联合利华和高露洁等跨国公司的市场研究工作,后加入新加坡亚太酿酒公司,出任“虎牌”啤酒助理品牌经理。
从业FMCG,我们得到什么及不能得到什么?
FMCG(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快速变动消费品)行业的确不是一个小众俱乐部。照我看来,这是除农业和建筑业之外,容纳最多人工作的行业了——从食品到个人及家庭护理清洁产品,从制造商到流通渠道全部加起来,全中国最少有上千万人从中谋生。
常常有年轻的朋友问我:“如何才能进入FMCG?”,我窃以为这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这个行业没有门槛也没多少技术含量,而且它最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也是为何FMCG略有一点吸引人的地方,连没牙的老太太和蹦跳的小学生都可以发表一些见解呢!更何况提问者,大多手持MBA或Master文凭,或者是海龟俱乐部成员,起点可比我们这些土人高出许多,要进入FMCG他们一点难度都没有。
其实上述朋友的问题,翻译过来的真实意思是,“我如何才能进入象P&G这样既NB又有趣还特白领的FMCG公司?”——这才是实话,成天流汗踩三轮车跑小店搬青岛啤酒送娃哈哈的年轻工人,那可和“伐木长工”真没有两样,不好玩也不吸引人。
从我的观察看,在中国较“白领”的FMCG公司有6个(评价指标如:品牌强势,公司是FMCG行业标杆,marketing工作条件优越,花钱大方,薪水高,福利好,培训多,跳槽有大把公司候着挖等等),第1当然是P&G,其次算上Mars,后面4个可排上Unilever, Coca-cola, Wrigly和Nestel(这4家要在总部工作才算)。
很多更有钱有闲的高端产业(如奢侈品、金融行业等),找marketing head通常指定猎头从这些企业挖——所以常听见这些公司的marketer懒洋洋地说道:“操,今天又有几个猎头来骚扰我了……”,假设雇主求其次,只要价格合适,其他二三流FMCG公司差不多挖一个准一个,难怪奢侈品行业的猎头对FMCGer都有几分冷淡和傲气。
这样说来好像有几分忧伤,难道从业FMCG,真只比伐木或采矿工强不了多少?人生是一场交易,职场更是一个充满名与利的菜市场,常年致力于把低档产品卖高价的marketer,对此应再熟悉不过,无须惊讶。我倒觉得,经过FMCG行业的磨练,marketer可以更成熟,更洗去一些无谓的光环和浮躁之气,明白自己得到什么,以及在追寻什么。
职业规划,其实就是对机会成本的衡量。与其他行业相比,加入FMCG,究竟有何好处?或者说,我们能得到什么?不能得到什么……其实,无论你是新人还是干了10年的老战士,对这个问题未必想得很深入。
现在翻开FMCG这枚硬币,让我尝试看看正反面各有什么?
正面:从业FMCG,我们得到什么?
第一,懂得从同质化的产品中塑造品牌的差异化。
产品同质化是快速消费品行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虽然寻找产品的差异永不停止,但它无法构成核心竞争优势,所以品牌才是支持生意长远发展的关键。
经过FMCG行业的训练,marketer获得的最重要技能是塑造品牌(或者称为所谓的“Brand Sense”),它意味着:
1、懂得基本的市场分析,能制定差异化的营销策略。
2、懂得消费者细分,及选择合适的目标顾客。
3、懂得制定针对性的品牌定位,及发展可管理可衡量的品牌资产。
4、懂得通过产品、价格、渠道和传播(4Ps)的组合,向目标顾客传递出品牌的价值。
因此,这就回答了为何在FMCG行业,市场部门通常被受重视的缘故。
而在其他行业,纯粹依靠品牌技术生存的marketer未必有这么高的地位,比如:在产品或技术驱动的公司(如apple, 华为或microsoft),技术出身的市场人员显然更有作为;在时尚或服装行业,具有艺术背景的营销人员也更能理解市场趋势并才能与设计师对话。
第二,掌握较全面的营销方法尤其是市场传播工具,并拥有实施的技能。
这点容易理解,在FMCG行业,无论你从事sales还是marketing,对于分销及推广无论说还是做都头头是道。因为FMCG是分销最广,涉及渠道最全面、最复杂的行业;而在市场传播和推广上,也是运用最多工具和方法与消费者沟通的行业,通常也是传播上最创新和最前沿的行业之一。
尤其是市场人员,谈起广告创意、媒体投放、活动策划、公关及赞助、网络营销、数据库营销……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可以这样说,FMCG行业的市场人员,未必在某个传播领域最精通,但他们应是全面的marketing communication人才。
所以,当他们转换职业去广告、公关等agency,或跳去媒体做销售,或去到其他一些传播相对保守的行业(如金融、工业等行业),他们的经验都大受欢迎。
但形势未必如此乐观,转换行业后,marketer的思路也应调整。
比如说,我听到一些规模较小的FMCG公司,或是一些新兴行业(比如网站)的投资人抱怨说,当他们在P&G挖人,他/她到职之后的第一个工作,通常是花费大量金钱买调研数据,接下来要求公司增加营销和广告预算,把GRP提升到某个标准,开始实施"P&G way of marketing",一切动作严谨、程序化而按部就班,不会犯错但也没有帮助。
的确,在很多营销方式或渠道特殊的行业(比如Dell,Amway等),未必按照惯常的FMCG方式做营销。我还听到跳去AVON或Mary Kay工作的朋友抱怨,她们每天的工作大多是坐在办公室为上百个产品做分析,然后指挥广告公司设计和制作各种各样的brochure和leaflet,完全是做sales support,而Direct Sales的部门通常“素质低,又非常强硬”,全然没有以前在FMCG公司的光鲜。
尤其现在诞生出越来越多依靠Internet或数据库营销的企业(如卖衬衣的PPG),它们甚至已经成了商业模式创新者,它们在影响和推动传统行业发生变革。如果在这些企业工作,marketer的思路更要从传统的推广经验中解脱,才可能生存下来。
第三,拥有较强的沟通和领导能力。
这点也容易理解,Marketing部门虽要以生意为中心,但实质上更接近于依靠中央协调来管理的参谋部,因此Marketer日常工作中,需要在内部、外部、上级、下级和平行部门进行大量沟通,包括聆听、分析、总结、传达思路,以及拒绝、说服、威逼甚至利诱。
那种敢于随时提起电脑,冲上台面对几百个听众对自己不懂的东西做presentation的人,除了培训师和管理顾问,大多就是marketer了。
关于领导能力,更是get-thing-done的重要能力。
第四,掌握新品上市的项目管理经验。
毫无疑问,FMCG行业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消费者不断求新,企业也不断推出新品求变。
因此,很少有消费品企业在一年内不出新品(这里的新品也包括新包装、新传播概念等),而marketing的大多数日常工作,也是围绕新品展开。没有新品的日子,是marketer的寂寞岁月。
新品上市,意味着一个严格的项目管理,有特定的团队、时间和资金预算,项目经理通常是该产品经理/品牌经理/市场经理。
消费品行业重要的新品上市,至少提前1-2年开始准备,一般会牵涉到内部和外部十几个部门,可能动用上千万甚至过亿的预算,还有可能涉及到工厂或生产线改造,甚至关及企业生存的生命线。
如果在消费品行业经历过几次成功或失败的新品上市,marketer再转到其他新品更换较缓慢的行业(如耐用消费品或工业品行业),以及产品推陈出新更快的行业(如消费类电子产品及IT行业等),这些经验都是非常宝贵的。
第五,对生意的敏感和财务分析技能。
FMCG行业的商业模式都很简单,大多是“成本mark-up”的模式,而且由于margin低,所以营销上的每一个行动都会对盈亏有直接的影响。同样工作在其他传统行业的营销人员,未必象FMCG行业这样直接关注到成本和收益(零售行业当然是最关注的)。
一个好的marketer,一定需要对数字和财务非常敏感,对生意有很强的领悟能力,这就是所谓“Busiess Sense”。
但一般来说,在FMCG行业的sales比marketing更具有成本意识和business sense。
第六,建立在大面积上的观察和控制力。
我的意思是“面”与“点”或“线”的区别。因为FMCG的另外一个特征:越贴近人们生活的产品,越需要密集分销,而密集分销的意思是产品量要足够大,辐射面要足够广。
因此,Marketer要考虑,自己每一个营销行为,能在多大范围内造成影响,不同区域的人们会有什么反应?不同竞争对手有什么反应?……
但在其他一些只做较小众产品的行业,marketer通常不需要考虑这么大的“面”,而是“线”或是“点”,比如说,只考虑在北京上海几个一线城市的KA销售,甚至只是上海几个门店的销售,关注面相对窄一些。
当然,凡事有好和坏,由于FMCG的marketer动辄做几十个省的campaign,花费几千万预算,影响几十个亿的销售,所以做事风格难免粗放,无法细致。我常聆听一些做时尚产品或服装的市场同行,听她们描述自己的工作——去某个门店,花费2个小时精心调整灯光、服装造型,甚至更换店内的香水风格,也十分有意思。
第七,积极面对竞争和挑战的“野性”。
FMCG行业进入门槛低,每个行业竞争都十分激烈,而且这些竞争并不温文尔雅,那是真的惨烈而血腥。作为一个FMCGer,卖的产品并不优雅迷人(无非是苏打水或啤酒要不是洗衣粉),工作习性也不要太“白领”,应该拥有“野性”或泼辣之气,善于和公司的兄弟们一起在战壕里搏斗,在非常规下随时面对竞争和挑战。
所以,在FMCG行业工作的人,大多带几分江湖气和豪气(当然,越本土化公司越江湖气)。
第八,永远不停止的敏感、好奇心和学习、创新意识。
这点不难理解。FMCG贴近人们生活,品牌和产品既要打动人心,易于理解,同时又有差异化,真不容易。可以说,消费品行业的大多灵感来自日常生活的观察,优秀的marketer应该是一个细腻、敏感而好奇,并友善而开朗的人。
虽然做奢侈品的marketer比做消费品的同行要“吊”,但如果就工作难度而言,把一袋洗衣粉搞成又温暖又动人还特别亲近的“家居”风格,和把一个奢侈品品牌搞成孤傲而冷漠的“吊”风格,后者可容易多了!
反面:从业FMCG,我们不能得到什么?
第一,较高或优越的薪水。
毫无疑问,整体而言,FMCG行业的薪水是较低的,虽然某些明星企业可能开出诱人的薪水(如果你拿到了,请告诉我,我赶紧把你雇主名字加进前面6大名单)。
的确可以见到,好多director级别过50万年薪,VP或GM上百万薪水。但别忘记,这个行业和军队一样,一将功成万骨枯,下面有几千甚至上万的小兵在跑腿呢,你要混到那个位置,自己当然努力对着大海喊拼搏,也不要忘记过年去庙里上烛香祈祷明年开运。
我倒是更多见到,很多消费品公司,年纪30多的业务代表,或快到40岁的的办事处主任,经常被调动,四处奔波,薪水没有超过4000块,房子老婆没有,“三高”都有了,有点闲钱全部贡献给了小姐,谈起前途眼神一片黯淡。而当时的同学,进了地产公司,不到5年已经有3套房,进了贸易公司,现在已经开了一个小工厂……好像转眼一看,谁都比自己强——虽然自己卖的品牌是妇孺皆知。
当然,你可以挺起腰板说:有这个工资过活也不错了,还有好多人还拿几百块呢还下岗呢……或者象人力资源者那样冷淡地说:那些低薪的人是不够努力,缺少职业规划等等。
幸福在于你和谁相比。关于这些我就不讨论了,如果开一个“比一比,谁更苦?”的诉苦大会,经过我的观察,比FMCG更苦的发言者依次应该是:零售业、采矿和农业。
第二,创业能力或拥有自己事业的基础。
FMCG是依靠品牌、网络和系统在经营,相对来说,依赖个人因素较少(FMCG少有英雄主义者);另一方面,FMCG大多是低档次的生活类产品,除了在少数“牛”公司工作外,除非你挤进公司高层,否则接触或拥有高层面、高质量的人脉关系机会也较少(你与工作在IT、奢侈品、金融或地产行业的同伴比较下,道理就明白了)。
还有一点,FMCG行业的工作也较辛苦和琐碎,容易让人陷进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做陈列搞促销冲销量,刚把这个山头攻下来,又要去抢占另外一个山头,转过头来后面一个山头又被竞争对手打下来了,还要去反攻……过于疲惫的竞争常让人忘记方向。很多FMCG的前辈,到40岁快被fire掉或公司快倒闭时,才眼前一片茫然,不知下一步在哪。
第三,核心技能或个人优势。
marketing是一门技能,但它不是核心技能,也不是一项生产资料;marketing也不是手工艺,你无法说40岁的marketer一定强过25岁的同行。而且marketing一定要结合公司的资源和策略来运转,所以大多数marketer,只能借助有一定规模的公司背景下谋职,职业的广阔适应度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高。
OK,正面反面都谈了,听起来FMCG不象那么诱人,但仍很有吸引力。
的确是这样,FMCG进入门槛低,它不可能提供十分广阔的空间、优越的薪水,或者说本身就不可能太“白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自己得到什么?失去什么?以及要追寻什么?在工作中,去培养全面和通用的营销技能和经验,这点对于我们无论在本行业还是进入其他行业的职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实习生,靠什么转正
好了,现在你知道FMCG是干吗的了,又假设你RP很高得进了某家外企,现在你要做的任务就是想想要不要在这里呆下去,怎么呆下去了。
某日,跟欧莱雅某女聊天,她说今天又送走一个实习生,这是她这半年来送走的第15个,大老板对实习生不甚满意,要求重新选。不得不来讨论一下,实习生的价值如何体现,生存如何实现。
这是一个双向问题,很多人来大企业就是混个BIG NAME的,这种我们就不多讨论了,你要是觉得你包装功力能够把你一周做的事情写成半年,小弟甘拜下风。

成功者的特质:清晰的目标
实习生大抵有这么几种:拖关系进来玩票的,每天就在那里上网,最后领一张大老板签字推荐信的;兢兢业业干活的,老板说撒就做撒;目标明确,头脑清晰,想老板所想,急老板所急的。后两种都有机会留下来,他们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清晰的目标。
但凡面试,面试官总希望听听你对未来的想法,短则三年,长则十年,有职业规划的人通常会比没有规划的人成功概率大很多。即使我们只是个小小的实习生,也应该对这份工作有清楚的认识和明确的成长目标。知识普及下,一个优秀的目标制定应该符合SMART原则,即详细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达到的achievable,合理的reasonable,有时间限制的time-table。目标首先是选大的,其次是自己所热衷的,最后,我们不可能一步登天,目标一定是由小到大可拆分的。
1984年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夺冠,当记者问他凭何去的如此骄人成绩时,他说,凭智慧战胜对手。当时许多人认为他是运气好,马拉松就是体力和耐力,说用智慧太勉强。两年后意大利马拉松邀请赛在米兰巨星,山本田一又一次获得世界冠军,谈到经验时,还是上次那句话。
很多年后,这个谜终于揭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这么说,每次比赛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路线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是银行,第二个是一座红房子,一直画到比赛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速度向第一个目标冲刺,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迅速向第二个目标冲刺。40多公里的赛程,被分割成多个小项目完成了。
现实中,不成功者做事之所以会半途而废,往往不是因为难度太大,而是觉得成功离他们太原。确切得说,失败者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倦怠而放弃。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实习生,前2周甚至一个月,都在当“影帝影后”,除了茶水间和复印间,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该看什么,自我价值无法实现,于是早早失去兴趣,拿好证明趁早闪人。

一锤定音,一锤就够了
可是你都没能证明你能把打印复印做好,老板怎么敢相信你呢。我老板以前对我说,别说实习,她工作的第一年,就是在设计促销小姐的服装,多么无趣的一个工作,整天和服装厂打交道,可这一年她把功夫练扎实了,怎么设计,怎么体现品牌,怎么把促销品挂衣服上,老板都会看眼睛里的。
实习生转正难不难?每个公司不一样,有些大户企业,可以大笔一挥留下一票人,而在别的公司也许就很困难了。我来说说我们最近的一个实习生是怎么转正的,一锤定音,真的只有一锤。她在公司的核心任务也很枯燥,做市场费用的流程,每天和法务部、财务部、供应商打交道,发票、系统、合同老三样。有一次,部门有一个活动,要求每个team要出节目,她是他们组的小leader。按理说这也就是个屁大的事情,大家工作已经这么忙了,还中间整出这么个东西,还要自己出节目,谁高兴做这个。不过,就这么一个不起眼的活,给她做得有声有色。
我们姑且叫她R。刚布置完任务,R就招呼了8家agency来接brief,分别出creative idea,特别要融入品牌精神。这一步棋把她跟供应商多日积累下来的人脉用足了。连续两轮比方案后,R决定抛开agency自己来,请出了K姐,K姐才貌双全,一般不轻易帮忙的,R人小面子大,嘴巴又甜,说动大人物来帮忙,而此时此刻别的team都没开始准备呢。有了好的方案,接下去就是执行了。Team中有工作了很多年的员工,有位高权重的总监,怎么把大家聚集起来呢?借力打力,自己不行,就找老板,老板的老板帮忙,荣誉知道发,集体荣誉!副总监亲自出面帮忙协调,总监出来排练了,别人敢不来吗?那一周,当别的team都在忙于其他事的时候,R小队已经多次彩排,可谓万无一失。活动现场震撼登场,惊艳全场,连VP都连夸她优秀。事后,副总监说,这次的表演最大的收获不是我们得了大奖,而是我们发现了个很好的小队长。一锤定音,这样的表现,还能不留下来?

心态一定要好!这是我必须想说给每一个应届生听的。因为,接下来你的信心和意志将得到摧考验。本人曾网申300余家,只拿到二十几个笔试和面试,其中还有不少都是乱七八糟的公司。当年,我们调侃得说,一流学生拿offer过圣诞,二流学生拿offer过春节,三流学生拿offer过五一,四流学生?毕业了还在投简历。

在工作中自娱自乐
以前面试的时候,说起我的兴趣爱好,我总是一脸自豪得说,我爱逛超市。多好的理由,多么符合FMCG的标准,现在我快把这个兴趣丢了,压根没时间跑超市。幸好,在忙碌的工作中还能保持自娱自乐的精神,现在,说说我的娱乐吧。
首先,我肯定能算是娱乐圈里的。我必须不经意得说,有一次我们在广州开演唱会,开完直接去酒吧庆祝,黑灯瞎火下一不当心拌了一脚,结果人家把我扶起来,定神一看,我靠,黄贯中,这个行业就是那么小。
其次,我应该也能算是体育圈的。去年做世界杯,国际足联还发了控告信给我们部门,说你们这个玩的太过火了,误导消费者辨识世界杯赞助商,这也没办法,谁让竞争对手一个大牌都没签下来呢。
我还应该是航空界的,我不敢说自己去过多少个城市,但是,我必须说,我去过很多城市的机场。记得最深刻的一次,飞机12点半起飞,我12点15还在去机场的路上。只听司机说,小兄弟,拉好了。他猛得踩足油门,只见指针一路飙到了80公里每小时,我眼珠子都弹出来了,那辆破旧的桑塔纳横冲直撞,不顾一切红灯,不断上演电影里才有的超车镜头,在12点25把我丢在了烟台机场。那机场也够小的,我刚进机场就看见了我要坐的飞机,连安检都没过,就直接上去了。空乘在我登机后关上了门,一点没延误,准时起飞。作为对比,后来有一次我去长沙,提前45分钟到,结果换登机牌时人家就让我直接去紧急办理口办理了,我期待中的机场广播“请前往长沙的最后一名旅客某某某,速至X号登机口”都没有播放。
生活也许平淡得乏味,但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每一件事都能乐在其中。

后记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坐在田子坊的咖啡吧里,看阳光温柔得撒在窗前,那样得简单而幸福。敲敲自己的脑袋,认真反思过去的两年,点点滴滴,如潮汹涌。
我仍清晰得记得,第一次做newsletter,介绍全国20强的内容,加上封面封底目录扉页,一共24页。那天,天下着雨,凄凄惨惨戚戚的小雨,滴答答得落下来,听在耳中,泪在心头。晚上九点,总监把设计甩在我脸上,怒道这样的垃圾就不要交给我看了,明天我要看100分的东西,然后提包走人,潇洒赴约。我一个人打车去广告公司,一路都在哭,除了绝望什么都不想去想。到了广告公司,擦干,逼自己笑,信心满满得踏进狭小的走道,装出一副打了鸡血的样子,逗设计师说,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就是24页不会再多了,坏消息是这24页都要改而且12个小时后要交。最后记得的是,早上4点的时候我在给公关公司打电话,讨论某支西安乐队的特点,Lulu说,他们除了走妓女风,其他的我实在想不到。如果这就是人生,那是我们必须学习的一课。
我仍清晰得记得,去年1月29日第一次发指引手册,一个星期的不眠终于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累,一杯杯喝冰冻饮料,为了让自己知道我还需要坚持。周六早上4点,我和老板终于把文件上传到FTP,小心翼翼得点击早已写好的邮件,Click,发送全公司,大功告成。就当我们一边心满意足得准备理东西,一边哈欠连连的时候,办公室昏暗的走廊里传来了轻轻的脚步声。闹鬼了,这是我们的第一反应。只见黑幕下的菲利普提着三瓶香槟,他说,我实在不忍心看你们两个孤零零得留在办公室,于是刚睡下又爬起来,去楼下买了酒,等你们一起庆祝。那一刻,感动到不行,如死囚突闻获释般心潮澎湃。如果这就是人生,那是我们必须学习的一课。
我仍清晰得记得,去年春节后的疯狂出差。在小年夜下午5点接到命令取消休假,然后订酒店机票,准备年后的出差计划。整个公司当时只剩下阿姨和travel agency还在,而我,坚守到最后一刻。年初七在成都,一天内改7次航班,直到我都不好意思麻烦人家改机票。凌晨0点在成都,早上4点在北京,下午1点在天津,下午4点在河北,几乎通宵的打样,第二天一早7点回北京。事后我笑言,当时我拿着1000倍的放大镜,看面前两个罐子的区别,死活看不出来,就像酗酒了一样。如果这就是人生,那是我们必须学习的一课。
我仍清晰得记得,在2011年1月1日16点45分,本命年的尾声上发生的那一起车祸。车很快得向山坡下滑落,轰的一声撞到巨石,随后翻进山沟里。眼前黑蒙蒙的一片,如同死神降临一般。大难不死也好,人品不佳也好,总之,生命如此脆弱,那又有何可抱怨的呢。那一刻,我以为我的命找我来了。如果这就是人生,那是我们必须学习的一课。
写意人生,这是一个课堂。其实,阳光无处不在。




3.我觉得如果不在总部,我可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了,与其舍近求远,不如就找一个最近的吧,我家在一个二线省会附近,这附近最好的一家企业是一家上市公司,我去跟那边谈了谈,OK,开了一份开不错的薪水,在市场部,做市场研究。我发现地方小,确实还是有局限,该怎么讲呢,市场部做市场研究的除了我还有一个研究生,我勒个去,这哥们儿的忽悠能力真心我无力吐槽。每天早上来,他在玩QQ农庄之类,过一会儿看看股票,然后等下班了,但是部门里有什么话题,绝对他会以权威的形式开始说教,有个姑娘说买的保险感觉不划算,我当时用复利计算给她算了一下收益,确实比存银行还低很多,附加保险内容,按照当时同等的单独保险,也比她自己的买的划算很多,但是这哥们儿就把事情讲得非常玄乎。说到工作,这哥们儿的工作就是每周从市场研究机构接收买的研究报告,然后摘录,做成一份简报。。我X,这公司的业务单元非常复杂,他从不过问,市场宏观的数据也都是网上或者报告里面摘录。当时我记得公司要上一个项目,我在里面由于领导对这一块不太熟悉,一直都没安排我的工作,我主动说这个项目上马前有需要我可以帮忙做做分析和规划,可以的话后期产品的通路设计,价格设计和品牌推广我可以提一些建议给您参考,领导一听觉得不错,就交给我去做。我开始着手去做以后,先做宏观环境(工程机械行业),然后看行业环境(格局),然后梳理供应链(好吧,我TM不卖关子了,是小型挖掘机项目,我到了几家工厂参观,接触工程师,查过资料之后发现里面的核心构件都是国外垄断,只能国外采购,并且先款后货),这哥们儿闲得实在无聊,过来看了我一眼,噗呲一声,:“你就是做这个的啊?你是做策略的,我这种人是做战略的”战NMLGB,这哥们儿后来又一次挑衅我的时候被我喷了以后至少在我面前老实了。比较神奇的事情后来发生了,因为中间对管理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做了一些类似甘特图的玩意儿,开会时候简单讲过一些内容,其他的部门要挖我,副部长准备调任,也让我跟他一起,我当时想,要做就把一件事情做完吧,估计这事让这哥们儿不太爽,然后就消极怠工了,我记得这位一天到晚没个B事的哥们儿在接到领导工作安排后要么推诿,要么消极怠工,名曰:“加了活,工资也要加啊”这哥们儿当时工资不低,我跟他的工资貌似在部门都是冒头的。好吧,管他去死,我继续干活,我记得梳理完了整个链条,我是唱衰的。一方面我发现那几年增发钞票已经到了耸人听闻的程度(3年发行量超过之前接近60年总和),其次投资拉动已经出现疲软,最扯的是,所以的企业,包括之前冷静的,理智的,纷纷发狂后悔当初没有加大投资,整个行业都在狂欢,扩建,增加产能,并且我记得当时的分析结果是后期投资中,如果还能厚着脸皮狂印钞票,投资将主要集中在路桥,而小型挖掘机的市场容量将进一步压缩。同时我对比了所有的参数,发现公司计划的产品没有任何突出点,同时在整个销售链条中,也没有任何优势,在未来市场萎缩后,一个没有名气,没有核心技术的产品要想在激烈10倍的环境中存活,几乎不可能,何况这个产业对于资金依赖程度很高,因为没有核心技术,资金的回转会变得很慢。但是这份报告至今静静地躺在我的邮箱已发送里。好吧,决定要上马,我又从其他几个方面对项目的开展,差异化方向提出了建议,日,石沉大海,也是,我人轻言微,部门领导对这块也不熟悉,也不会轻易去提出意见,说盛世危言的人,总是像麻风病人一样被对待(《点球成金》里面的一句话),官僚的做法也是,不做不说,就不会错,好吧,我在这里也找不到存在价值,拿钱混日子也不是我想要的,虽然离家很近很近,想了想,还是走吧,有我没我,也一样。

4.现状:之后又回到了FMCG行业,在一家行业里面名气还不错的外企工作,这份工作应该算是我会走到这步的直接原因(核心原因我觉得还是自己的问题,选择的问题)

一开始入职的时候是做数据分析主管,干嘛呢,应该很多外资企业都清楚,通过各种数据制定分析报表,评估公司运营状况,寻找问题和机会点之类。入职之后做了很多事情,比如觉得当时的KPI流程很傻X,就去找人事行政,:“公司的工作重点每个季度每个月都一样,你们永远都用一份一成不变的KPI考核做毛线啊”“那你说怎么办?”“把KPI分值按照权重划分给相关职能部门,每个职能部门根据自己的当月当季重点工作制定考核项,然后汇总到你这里下发”“好吧”,然后把数据搜集体系给改了,我们当时只能从SAP里面导出BI数据,而库存类数据每周上报一次,老板对这方面不清楚,但是总是喜欢随时提出各种不合理要求,但是没办法,老板就是老板,我就得要求所有下辖销售机构活先放下,什么都别说了,回来做表吧,但是反复了几次,我觉得这样不行啊,你让下面销售都TM一天到晚做表,时间还不定,下面怎么工作,第一份工作中的一些灵感就用上了,我们编制了一套动态表格,每天花20分钟制作,汇总,以后所有的销售各个维度的数据都能做事实时提取,不用每周,每天!不要998,不要998,是的,以后你的数据都能随时获取,而且自带合同预警功能,库存预警功能,还能实时了解通路存活状况,在途实地blablabla,好了,世界清静了,结果很快,老板又把通路管理,市场管理,费用管理交给我,这里面几个版块都扔给我以后我觉得很好玩,比如费用,以前每年剩几百万花不完,因为里面有一个推广费用,没油水,能做的事少,都在等大型活动,但是活动下来了,往往冗长的流程没走完,时间都过了,又打击下面积极性,也损害公司形象,下面人没方法,只知道去找一些大型的会议去送,我X,这他妈算什么事啊,到了我手里,好吧,我把这种人群推广活动分为常规型和机会型,常规型就是找消费者会产生购买的渠道去沟通,什么网吧啊,社区啊,茶楼啊,然后定了规则和预算,然后我会多批一点预算让下面做完这些活还能有点费用聚餐什么的,机会型就是大型的活动机会,我跟总部沟通后争取到了快速通道,流程缩短了一半,我记得我接受第一年,费用使用率就从75%上升到了97%。接手的版块多了,手下的人也从最开始的2个,变成直线管理10人,交叉管理29人,感觉爽了?不爽。帮老板做报告,写分析,自主权很强,我往往只问老板,基调是什么,定个调性,比如开会,要批还是要赏,我自己会去从组织材料,编纂数据等等自己干完,我也跟着老板学了很多。但是两年多过去了,越来越无聊,我开始寻找更多的机会,但是在跟一些猎头接触后发现除了在总部,貌似没有更多的机会,而中间我自己就放弃了两次总公司的调令或者说邀请,说真的不太想离家。后来慢慢就懒了,激情消退了,我这人吧,总需要些什么来说服自己才能保持激情,但是后来发现不在总部,你的活只能是分解执行,做得再好,没有更多的权限,就很难左右事情,而且公司喜欢拍脑袋和太过官僚的工作方式也让我越来越难接受。我记得11年我跟公司提过,以后肯定会有大品牌进入这个细分市场,应该趁着现在顺风顺水优化管理,强化团队,后来果然竞品来了不少,随着销售压力增加,公司在我之上增设了一个岗位,同时我不喜欢越级汇报,也被老板认为不识时务,抱歉我就是这样的人,要把我放在某个人领导之下,我就不会背着这个人再越级汇报,并且是敏感问题,不是不懂,而是不想。于是我就时常被三个不同的脑袋牵着走,老板安排工作到上级A,A加入自己的想法到我,我觉得这样不妥,A不爽,按照A的做法做出来,被老板批,批完交代方法,还是按照我的方法,A更不爽。好吧,我这人不喜欢没逻辑的傻缺事情,也不喜欢变成这种斗争的牺牲品,然后下定决定要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