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上市公司的收购/并购,如何确定初始报价




拜耳在孟山都并购案中,收购价格为每股122美元,较上周五孟山都收盘价溢价20%,但是孟山都拒绝了这一报价。 一般来说,会有一个溢价区间吗?比如比收盘价高于多少进行报价?




最近一周或者一月的收盘价均值,绝对是最重要的参考标准,然后再像街头买菜卖菜一样针对x%的premium讨价还价形成交易价格,x一般(10,100)。以新鲜出炉的微软收购LinkedIn为例,收购价196美元/股较之信息公布前七天的收盘价均价,大概有50%左右的溢价。

所谓的DCF或者PE估值法,只是双方吵架的逻辑基础或者幌子。
因为如果科学方法算出来的股价高于现价,难道买方要主动提价?
因为如果科学方法算出来的股价远低于现价,难道买方能够坐地还价把价格压到现价以下?不认可这个价格基础的人,都不会走到这一步。

其实常见的工作流是双方大佬PK,定下一个交易价的范围,基层的小喽喽拿出DCF或者PE来验证皇帝穿了衣服。如果价格实在是太不靠谱了,有时候也能说服老大走开。但即使如此,科学方法算出来的值,也很难成为讨价还价的基础。

但也有例外,本人知道的一个巨型项目就走出了例外行情。项目标的是某重要上市公司,其原有的战略投资人是同行业的海外巨头。因为其中国战略的重大调整,匆匆忙忙撤出中国的所有资产和布局,包括在这家公司的所有股份(>20%)。

但这次撤出面临如下窘境:金融危机中,大部分公司的股价严重缩水,包括这个标的公司;战略投资人当年IPO的时候以IPO Price(发行价格)作为基石投资人进入,碍于公司的内部政治,不会以低于IPO Price转手,而此时的价格(无论是周均还是月均)都远低于IPO Price。因此价是不可谈的,参照物就是当年的IPO Price,一分不能少,傻子才会多。

当然,标的公司的现任CEO也是创始人,也非常希望这个战略投资人早日卷铺盖走人。因为这类国际行业巨头战略投资中国相关公司,相处很难有顺利的,参见Telstra在中国的各种撕逼案例。这家公司也不例外,创始人为了促成这桩交易,只好拿出自己上市公司之外的巨额资产作担保,如果在n年内,公司股价不能达到某个水平以保证接盘侠的IRR超过一定水平,就个人做回购。

一定会有很多知友质疑,接盘侠为啥不去市场直接买价格明显更低的股票,理由如下:
这么巨额的股票及公司控制权,没有巨大的溢价和交易时间,也很难达成
创始人和新投资人之间会有新的计划,让上市公司这个平台未来存在更多增值的可能性

……更多文章请到数据冰山 - 百晓知道专栏
……更多回答请看何明科的主页


站在大牛们的肩膀上答题。
以下主要针对美股并购,给出的数字可能因我做科技行业而有偏见,欢迎指正。

1. 溢价区间,高票答案都提到了,如 @何明科 所说的是最重要的参考依据。
0% - 80%都是常见的溢价区间
若标的企业的市值远远小于买方,溢价多数情况下较高(比如超过30%)
若买卖双方市值差不多,也就是对等并购(MOE),0-10%的溢价很常见
另外需参考标的公司股价在52周最高值的%百分比,如果收盘价在过去一年至高点90%+,那么收购初始报价会从比较低溢价开始,反之亦然(近一年股票大跌,但期望回升,50%初始溢价完全可能)
2. 买方融资能力,几位都没有提到的是,但从今年看确实是一大因素
大多数上市公司市值庞大,一口气现金是吃不下来的,所以通常需要发行贷款/债券/股票
而根据各类证券市场的需求的报价,买方能否获得支付得起得资金限制了并购的报价
就拿16年年初举例,债券市场不利,发行债券需缴付昂贵的发行费以及后期的利息;股票又大幅缩水,难以大量增发股票,自去年以来并购/LBO市场一度没有宣布任何交易,我们手头上都已谈妥的并购不得不重新协商
Accretion / Dilution 衡量收购后EPS变化。曾经我也天真地以为EPS只是用来验证并购合理性的(事实是这个方法确实只应该用来验证而非决定报价),但我们就碰到了这样几个股东,只关注EPS。。。所以报价区间大大被限制
下面第五点也提到,在有竞争者出现的情况下,融资是能预想到的最大约束
3. 大股东成本价
看并购能不能做成,大股东们手里捏着投票权,报价需超过大部分人的成本价
4. 估值法
题主的问题似乎是站在买方的角度问的,其实买方(顾问)在初始报价时很少对标的方进行估值,只有当客户方的董事会要求,或交易接近宣布要做公允意见书才会做DCF/倍数估值等
卖方(顾问)从开始就会有内部的估值,决定最低价和预期价
估值一般不能决定买方报价
5. 是否有竞争对手意图收购标的方
最近我组刚做了一个大案子,我们为软件大亨买方做顾问。我们的客户大亨A和大亨B是死对头,为了抢一块肥肉大打出手
肥肉在该细分领域独占鳌头(也已上市公司)
为了加快进程,客户大亨A决定在初始报价后一周就将报价提到50%+以快速了断
这种情况下估值什么的都是扯淡,一旦输了竞标机会成本无限大,只要能在可以融资的情况下买下来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