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经济机构陆续进场 P2P 网贷后会见怎样影响 P




目前,金融人也开始行动,包括银行、证券等传统金融公司已经开始大范围的布局 P2P 网贷。 银行业目前也已经有 5 家银行涉足了 P2P 领域,包括平安集团出资打造的陆金所、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和陕西金融控股集团推出的金开贷、招商银行的小企业 e 家、民生银行的民生易贷和包商银行的小马 Bank。另外,国开金融(国家开发银行全资子公司)还与江苏金农公司联合推出了一个互联网投融资平台开鑫贷。 via P2P 网贷进入拼爹时代:金…





前面的老魏已经说得很到位了,作为银行从业人员,我随便讲两句我的看法。

结论:

一、加速行业的整合,强化P2P行业的马太效应,风险定价能力弱的平台将会以更快的速度被淘汰。最终大部分市场份额将被几个较为有实力的P2P平台瓜分,其中相当部分具有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背景。

二、加速整体利率下行,P2P暴利时代终结。

注意,是“加速”而非“导致”,因为互联网行业本身开放对称的特征以及P2P借贷的同质化,即便传统金融机构不加入,也会有同样的结果。

原因分析:

一、外部监管--监管趋于一致,有利银行类平台,不利非银行类平台。

从监管机构的角度,为了防止监管套利,将会在监管制度上注意保持对从事同一业务不同机构保持尺度的一致性。此外,由于银行的在国内的特殊地位,当其大规模进入P2P业务后,监管方的态度也将产生变化。

同时,从银行的角度来说,他们在上面的人比较多。嗯,这是真的。目前,P2P监管已经明确划归银监会,多数平台低估了监管风险,高估了对所谓的创新的容忍度。

2014年3月,银监会政策研究局研究员张晓朴在财新网发表《探索互联网金融监管新范式》一文,提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12条原则,其中原则4就是防止监管套利,注重监管的一致性。

二、资金供给端--整体资金供给增加,利率下降。

扩大P2P投资人的规模,增加资金供给量,主要有两个方面:

(1)商业银行本身有大量的存款、理财客户可以导流。

(2)由于商业银行的隐性信用背书,很多原本规避P2P的投资人也将转变为P2P的投资人。

从来源来看,这部分投资人的风险容忍度相对会低一些,同时利率要求相对也会更低,因此从整体上拉低资金的供给成本。

三、资金需求端--优质借款人向银行类以及其他强势平台聚集。

由于银行在风险定价、风控、催收方面具备绝大多数P2P平台难以企及的能力,可以提供更低的贷款利率。因此,优质贷款人将向银行类平台以及其他具有较强风险定价能力的平台集中。

四、弱势平台面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双重困境。

从以上第二点、第三点可知,优质借款人(违约率低,承受贷款利率低)和低成本投资人(风险容忍度低,要求收益率低)都将会向银行类平台以及风险定价能力较强的强势平台集中。而与此同时,劣质借款人(违约率高,承受贷款利率高)与高成本投资人(风险容忍度相对较高,要求收益率高)将会向弱势平台聚集,导致其面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双重困境。

(1)道德风险:

由于竞争加剧、运营成本上升以及平台自身风控能力、流动性管理能力有限,平台经营者将更加冒险,采用诸如延长代收费用结账周期等方式放大杠杆,增加了平台的风险。

(2)逆向选择:

由于不具备足够的风险定价能力,弱势平台在投资端和借款端都不得不选择高利率以覆盖违约成本和投资人收益要求,而这又将会导致只有更激进和更冒险的贷款人才愿意接受平台的贷款利率,导致利率和风险的螺旋上升。



如图所示,问题平台的利率最终都会上升到难以为继的程度。

五、经济周期下行/市场利率变动将对风险定价能力弱的平台带来致命一击。

优质借款人和劣质借款人在经济周期上行和平稳阶段在风险特征上差异相对不显著,但在经济周期下行阶段将会在违约率上呈现出显著差异。这一点在美国次贷危机中显示得非常明显,正是由于在经济繁荣时期将贷款大量贷给不具备稳定还款能力的次级贷款人,才导致后来的大量违约。

国内多数平台诞生于2013年以后,并未经历完整经济周期的考验,平台自身的信用模型建设也缺少完整的周期数据,在经济下行或利率急剧变动将会面临极大的风险敞口。

正常的信贷业务包括P2P平台,从来都不是为真正的屌丝提供的,以美国的Lending Club为例,截至2013年10月,其借款人的平均FICO分数为703分,债务收入比为16.2%,信用历史长度为15年,年均收入为7.1万美元(实际上就是美国人口的前10%)。例外也有,比如有政府信用背书(如美国的次级贷,实际上是有房利美和房地美这种准政府机构信用背书),总之再强调一次,正常的金融机构是不会借款给屌丝的。


参考资料:

《互联网金融手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谢平 邹传伟 刘海二

《中国P2P借贷服务行业白皮书》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4 零壹财经


利益相关:

商业银行相关业务部门边缘从业人员


有空的时候再对老魏的答案里面几点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待编辑。



-
谢邀。
传统金融机构陆续进入P2P这个事情,我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回答。
1、现状:
主要进入P2P行业的银行机构有:
平安集团-陆金所(规模最大,行业标杆)

国家开发银行-开鑫贷

包商银行- 小马bank

招商银行-小企业E家


2、进入P2P的目的何在?
资产出表-缓解贷款额度不足的问题(银行做P2P的主要目的)
合理规避监管-对于某些不符合监管要求而又风险可控的贷款可以通过P2P来放款
补充产品线-给现有理财客户更多投资选择,提升客户粘度
赚钱- 高利贷肯定是比银行贷款收益更高的

3、传统金融机构进入P2P的优势:
客户资源丰富:P2P是个中介,一方面找贷款客户,一方面找投资客户。银行在这方面的优势太明显了,现成的贷款客户可直接转变为P2P融资人,现有的成千上万的存款客户,瞬间即可转化为投资人。
风控水平高:银行毕竟玩的就是风控,多年积累的信用记录数据也是非常值钱的,所有P2P公司的风控人员,几乎都是银行风控出来的,那还有什么说的呢?
品牌优势明显:P2P行业乱象丛生,跑路的太多。银行系P2P等于有了强有力的背书,至少不会跑路,至少不会不保本,几乎没有任何风险。

4、对行业格局的影响?
收益不会很高,不会占领高收益市场:为了保证声誉,银行系的P2P坚决不会出风险的。这也直接导致了,他们不会去做高风险的业务,不放高利贷。收益自然也要低下来。
快速上规模:由于有现成的资产和客户群,只要银行协调让网点宣传一下产品,很快就能迅速上量,分分钟超过那些小P2P。
从9%左右开始分水岭:9%以上的收益领域,银行系p2p很少进入,因为风险偏高,容易出现坏账。9%以下的领域,普通民营P2P就别想了,肯定会很快被银行系全线占领。


综合来说:银行系P2P进入到这个行业中后,除了陆金所,其他几家并没有大规模开展业务,基本上处在试水阶段,这是因为政策并不明朗,做大了容易出问题。这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是产品设计,一个是风险控制。民营企业比较活跃,在这方面也会有不错的表现,P2P行业由此可能会成为金融行业开放、创新的舞台。

欢迎关注老魏的专栏“老魏金融时评 - 百晓知道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