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国股市,既然分红少,股票价格如何反映




如果按照传统的价值分析理论,股票价格应当是未来每股红利的现值。可我国上市公司股息率很低,既然长期持有股票很少能获得股息收益,那么是什么来支撑一个公司股价的“合理估值”?




在不分红的情况下还有预期分红还有收入还有预期收入增长率...Gordon's Model

股市不分红还有资产收益收入,有盈利而不分红的公司会被认为发展的前景更好,而且有税收优势。

国内现在更多的是Multiplier吧, P/E甚至P/S P/B....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要去蹭概念蹭对标企业的原因, 传统企业的P/E<15, 很多才个位数, 然后买个创业公司声称要进入互联网要进入数字医疗要进入新药研发, 什么都不做股价就曾蹭蹭往上跑, 互联网和新药相关的现在很多P/E>100。

加药停这样的在A股不少见很多公司都声称完全转型互联网来抬股价,京东硬是不要脸的蹭亚马逊也是为了享受对标企业的Multiplier。

所以国内股价没必要合理估计,都是蹭出来的价值,你为了短期投资只能按照这个规律玩,长期投资的话这些公司多少能活三十年你都不确定....



股利模型(Dividend Discount Model, DDM)的确是一种价值分析的估值模型。该模型的应用通常会遇到2个问题:

(1) 股利政策比较随意,与公司价值的增加无关。股票本质上代表的是公司所有权,其价值增加应该与公司价值增加一致,这也是该模型能得出公司价值、进而得出股票价值的逻辑前提。如若股利与公司价值增加无关,那么DDM就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
题主所说的“中国上市公司不分红”便是属于这种情况(暂时搁置“是不是”的问题,有兴趣可见和美股、港股相比,中国上市公司是否很少分红?为什么? - 股票)。

(2)通常要预测比较长的时间。因为短期的股利政策可能不稳定,也许现在不分红,过几年就分红了,也就是题主所言的“长期持有”. (这个问题在上个问题 @弈骁大神的回答中就有提及了)

现在问题来了,什么时候用DDM来支撑“合理估值”比较合适?
只有当股息也公司价值创造紧密相关时。比如,公司股利政策长期稳定,且有fixed payout ratio(dividends/earnings).


所以,如果公司不分红,还想得到“合理估值”,一个可以用的模型是现金流折现模型(Discounted Cash Flow, DCF)。
该模型的关注点从DDM的价值分配,转移到了价值创造。机理是将未来自由现金流(Free Cash Flow, FCF)和后续价值(Continuing Value)折现。自由现金流=运营活动产生现金流-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

跟DDM一样,DCF也有局限性,比如
(1)逻辑机理存疑。使用现金流而非权责发生制带来的收入和成本支出的不对等;投资被视作价值扣除;不能纳入不涉及现金流变动的投资...等等。
(2)也是要预测较长时间加强结果合理性。
(3)与分析师预测的不一致。一般分析师预测的都是earnings, 因此折算过程也会造成误差。

因此,也就只有现金流稳定变化时,该模型较好地适用。


另一个可以用的模型是剩余收益模型(Residual Earning Model).
该模型的机理是将未来剩余价值折现,加上当前账面价值(Book Value),得出估值。所谓剩余价值RE=earnings-dividends-required return of book valu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eriod. 简单地说是把收益,扣掉股利,扣掉持有股票按账面价值计算的必要回报,得出来的“超额回报”作折现。

该模型有诸多好处,特别是相对于DCF. 如更关注价值增长而非流动性,采用权责发生制、与分析师预测指标earnings一致等.对应的,也有不足,比如机理比较复杂,对分析师要求较高。


所以,这些Model都有自己的合适适用范围,即使看起来在某一些方面,特定模型会更justified。比如当公司现在及短期内没有earnings时,一般就只能用DCF.
价值分析的估值定价,得出来的值一般是比较模糊的,或者只有一个大致的区间。在实践应用时,得到内在价值可能还是用用乘数法,比如P/E*earnings, 来得出一个值,调整一下,然后根据这个值set各种rate, 套进一个模型里面倒推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