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底文官士大夫为什么总是要上坚持这嫡长子




古代的文官(还拿明朝举例吧),为什么非坚持嫡长子即位那套制度呢?比如万历皇帝不想立朱常洛想要立小儿子,文官集团举朝反对,跟皇帝对着干,甚至不怕被杀头。按理说那些文官深谙官场之道,应该懂得顺势而为,可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那么不怕死呢?




古代宗法制度,立嫡立长,其次立贤,最次立爱。

如果你细心观察,这个顺序的继承人,其稳定程度是逐渐下降的。

早在君主大婚的时候就知道哪个娘娘生出来的会是嫡子,哪怕这个孩子还没降生,其地位就是确定的,嫡子的稳定程度最高。

然而正宫娘娘不一定第一个生产,尤其是不一定第一个生出儿子,所以君主的长子很有可能是庶出,但是毕竟只要这个孩子一生出来,他的地位也就随之确定了,所以虽然立长不如立嫡稳定,但是依旧是一个确定了的、结果有保障的游戏规则。

如果君主不尊宗法,非要立贤废长,那么这个时候不确定性就大大增加了。没有人规定过『贤能』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也没有能保证君王眼中的贤能和群臣以及百姓眼中的贤能是同一个东西,更糟糕的是,如果君王同时拥有好几个『贤能』的儿子,那么到底哪一个才是最贤能的很可能连君王自己都稀里糊涂。早上觉得老三是个天才,晚上又觉得老五似乎更加稳健,如此这般,自然会导致群臣党俯,首鼠两端。而如果情况更加等而下之,君王选择立爱,那么到底君王会最宠爱哪个孩子就真的只有天知道了。

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一次朝中势力的大洗牌,如果下一任君主人选早早就能确定,那么在现行的实力等级之下,现有的既得利益者自然能够更加轻松的保证自己的利益得以延续;如果不确定性增加,那么既得利益集团就不得不选边下注,下错注或者不下注的人面临的将会是非常严重的后果,这种情况往往使得局势难以控制;而最坏的情况,储君人选全凭君王喜恶,完全不可控制,那么除了一小部分可以鸡犬升天的人,其他实力派自然是一万个不愿意的。

士大夫们正是本朝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当然希望自己的利益顺顺当当的延续到下一朝,所以他们要争一争『国本』,实际就是争一争未来的荣华富贵;也有个别野心家想要一步登天,而这会冲击几乎所有比他位次更高的人的利益,自然是不受欢迎的。

但是这种宗法制度虽然最大限度的保证了继承人和朝局的稳定,但是想要产生一个贤明的君主,那就只能凭运气了。



文官集团存在的合理性来源于传统政治秩序,嫡长子继承则是传统政治秩序的重要框架。可以这样说,文官集团对嫡长子继承的维护,其实是在反复巩固自身赖以生存的基石。如果皇帝选择立幼子为储,打破了秩序,一系列反复之后,终将产生皇权本身合理性的质疑,即便在集权体制中,政治秩序的存在也是极其必要的。

政治的最终目的是寻求平衡,政治秩序就是维护平衡的看不见的手,东林党也好,阉党也罢,都是在此规则内博弈,如果有一天皇帝亲手打碎了这个框架,一切重新洗牌,没人会知道下一次发牌,赢家是谁。这也就是为什么流血的政治是低级的、不成熟的。


更宏观的来看,政治是需要规则的,正是因为规则将个人变的藐小而趋同,才将异类同化、途径统一,从而减少了不稳定因素。规则把巨人们变做侏儒,也给予他们更长久的生命。